• 16阅读
  • 0回复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中的几点史料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10-18
第5版()
专栏:

  “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中的几点史料问题
卓申甫
华岗著:“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海燕书店一九四九年十月初版)是研究太平天国十五年革命战争史的一本好书。它材料丰富,观点正确,更能从战争的发展中分析其得失的原因,使读者容易理解问题,所以这本著作确有不可抹煞的优点。不过在取材上,有些地方还嫌粗糙。现在就我所见到的几点史料问题写在下面:
一、“北援之太平军共分四支:黄生才为一支;陈世保与许宗扬为一支;黄益芸为一支,这一支后来于苏鲁之交与黄生才等会合;曾立昌为一支,最后北上。”(原书九十六页)此段对各支援军进军路线:及以后如何到达金乡会师,没有明确指出。
二、“曾天养部自宜昌府经宜都、枝江,进逼荆州府。”(原书一○九页)此段关于曾天养何时到达宜昌,未见说明,突然自宜昌逼荆州,显见叙述不够。
三、“达开素有人望……故均拥护达开靖难,旌旗蔽江而下,师次宁国……”(原书一二四页)此段没写清楚达开军先救宁国之围,而后在宁国会师,去“天京”靖难,却使“蔽江而下”与“师次宁国”两不衔接,令人莫名其妙。
四、“这时候,石达开带着一部分精锐的太平军,已由浙江转江西,过福建,经湖南,入广西,至一八五九年到了黔湘桂边界地带,已不能与长江上下游太平军配合作战。”(原书一二五页)此段在写石达开自由行动后,没有把他怎样转战各省,怎样败死在四川大渡河岸的经过以及西行的意图和进军中的困难等等写出来,却轻轻的用这么几句话把他结束了,使读者感到茫然。
这是比较重要的几点。此外在地理材料上还有不清楚的地方。至少华岗同志在今昔地名上没有作一番比照,因此有些地方在图志上就不易找寻了。例如九六页十三行记:“在丰工下游之包家楼”一段,自然丰工是地名,不是河名,但是丰工、包家楼两地都无处可查。另外一○六页二行记:“自湖北黄州绕道出堵城清军大营后”之堵城,又无处可查。
此外,在问题分析上也有些比较欠缺的地方。他只从事实上写出了战争经过,却忽略了其中矛盾的发展。例如一○七页十二行记:“一八五四年四月初,东王杨秀清召回翼王石达开,以顶天侯秦日纲主持安庆军民各政。”他并没说明石达开的政绩。“东王杨秀清忌之,以燕王秦日纲代达开,命还京襄理朝政。”(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此外类似的地方还有。
这本书因为题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史”,所以我只就题内的话提出这几点意见。总括来说,这些缺点只是说明本书还需要一些补充,但并不影响本书的价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