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徐薯18”诞生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21
第3版()
专栏:

  “徐薯18”诞生记
孙敦修
最近,经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审查批准,“徐薯18”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徐薯18”,是江苏省徐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盛家廉、袁宝忠、朱崇文共同培育成功的。
甘薯是我国主要辅助粮食作物之一。三十多年来,在我国北方薯区一直种植“胜利百号”。“胜利百号”原系日本品种。四十年代以后,在我国东北、华北等产区逐步推广开来。这个品种产量高,适应性强,发芽多。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品种逐渐退化,种苗混杂,产量、品质均有所下降,病害也渐渐增加。在根腐病蔓延的地区,“胜利百号”总是大幅度减产,有的甚至绝收。
能不能培育出我国自己的新薯种来取代“胜利百号”?建国以来,我国各地先后选育了近60个甘薯品种,但都不能全面取代“胜利百号”。我国许多甘薯研究工作者、甘薯产区的广大干部群众,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探求、摸索、钻研和攻坚。江苏省徐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盛家廉、袁宝忠、朱崇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盛家廉现年六十五岁,是我国著名的甘薯专家,现任徐州地区农科所副所长。他194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艺系,1946年就开始了甘薯的研究工作。三十多年来,他一直主攻甘薯育种。早在五十年代中期,盛家廉就发誓要培育出超过“胜利百号”的新薯种。
袁宝忠今年59岁,从1948年起,他就和盛家廉一起从事甘薯研究,两人是志同道合的“老搭档”。盛家廉说袁宝忠:每一项甘薯研究成果,有我就有他。袁宝忠说盛家廉:论甘薯研究,他是老大哥,我是小弟弟。1957年,盛家廉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袁宝忠也受到一些挫折。但是,他们并没有消沉,培育出超过“胜利百号”新薯种的志向始终没有变。“文化大革命”中,盛家廉和袁宝忠都被打成“牛鬼蛇神”、“臭老九”,他们常常白天挨批斗,晚上偷偷地搞试验。
朱崇文是三人中最年轻的一个,她今年45岁。1959年,朱崇文从苏北农学院毕业。六十年代初期,她一来到徐州地区农科所,就加入了盛家廉、袁宝忠的甘薯研究小组,迷上了甘薯育种。朱崇文常想:六十年代了,我们还种着人家三十年代的品种,这种落后局面应该改变。
三颗心想到了一起,三股劲拧到了一块。他们死死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育出具有我国特点的甘薯新品种,誓不罢休!从1972年起,他们总结了以往研究甘薯育种的经验教训,决心调整育种目标,改进育种方法。他们经过四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在1976年选育出高抗根腐病,综合性状好,适宜春、夏季种植,耐瘠耐湿性强和高产稳产的新品种——“徐薯18”。
“徐薯18”以它突出的优点迅速得到推广。据统计,今年这个品种在我国中、北部主要薯区种植面积约为1,800万亩。按正常年景,“徐薯18”比其它品种平均每亩增产鲜薯500斤,折粮食100斤,仅品种优势,一年就为国家增产粮食18亿斤。
我国自育的甘薯品种第一次确立了它的主体地位,成为我们的“当家”品种,“胜利百号”正在逐步被取代。
在培育“徐薯18”的过程中,盛家廉、袁宝忠、朱崇文不知花费了多少劳动,付出了多少艰辛!就拿这个品种的人工杂交过程来说吧,他们先是排列了四十多个组合,每一个组合都要进行长期的观察和鉴定。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并不怎么好,再加上人手少,大量的工作都要亲手去做。单是“新大紫”为母本,“52—45”为父本这一个组合,就有180个后代。对于这些出自同一“父母”的“同胞姐妹”,他们要从“生”到“死”地进行分析和研究。几千个品系,数以千万计的数据,其工作量可以想见。为了品尝甘薯的味道,他们要不厌其烦地“吃”,吃腻了还要吃,而且要吃出滋味来。
“徐薯18”诞生后,盛家廉、袁宝忠、朱崇文极为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但是,他们却不把功劳据为己有。在采访过程中,他们三人向笔者介绍了许多别人的事迹。
农科所党委“一班人”对盛家廉他们的科研工作积极支持,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即使在那动乱的年月里,甘薯研究组没有散,技术资料没有丢,品种资源没有乱。这对科学研究来说,是多么重要的支持啊!
试验队队长颜世俭甘心当好助手。他在实践中学会了一套本领,懂得什么时节该做什么试验,什么试验该达到什么要求,一年四季组织好有关工人,对甘薯的种、管、收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盛家廉他们对这样的助手感到特别放心。
技术人员郭化芳文化程度不高,技术却很熟练。实行甘薯有性杂交,每年总有一百钵左右的甘薯嫁接亲本苗。郭化芳对待这些嫁接亲本苗,视若掌上明珠。7月份开始进行短日照处理,上午八点出来晒太阳,下午四点进暗室休息,每天都要把装着亲本苗的平板车按时推进推出,从不间断。7月底,淡紫色的喇叭花陆续开放,一直延续到10月,一般每株可开花400多朵。这期间,郭化芳和其他工人要对这些花朵进行不同的观察和试验。每一项工作,郭化芳总是按照盛家廉他们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还时常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盛家廉他们在育种过程中,还得到不少农民的热情支持和协助。
“徐薯18”谱写了一曲团结协作的凯歌。盛家廉在谈到“徐薯18”培育成功的经验时,概括了八个字,叫做:群策群力,群选群育。是啊,我们社会主义科研事业的哪一项重要成果,没有群众的智慧和汗水?(附图片)
  盛家廉(左三)袁宝忠(左一)朱崇文(右二)在观察甘薯品种。
徐州地委宣传部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