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眺望金刚山日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24
第8版()
专栏:

  眺望金刚山日出
  刘时平
欣逢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主席访问我国之际,我想起金日成同志在战争年代会见上海记者时说的一句话:“胜利以后,……咱们一块去金刚山看日出。”今天,我们已经远眺到灿烂的一轮红日闪耀在金刚山头!
当抗美援朝经历了三次战役,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胜利攻克平壤,直取汉城时,上海解放日报和新闻日报、大公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共同组成记者组,于1951年2月6日赴朝采访。当时在欢庆胜利之余,为国内外人士所注目的是金日成将军的活动,于是我们到朝鲜平安北道,在一个矿洞里访问了彭德怀司令员后,志愿军政治部就安排我们先到平壤采访。
平壤,在战时,是朝鲜的临时首都,它从1950年10月18日被美伪军侵占后,经过中朝军民一个多月的奋战,终于在12月6日重获解放。我们作为首批记者前往这座英雄城市采访,倍觉光荣。
我们是在1951年2月26日深夜搭军车进入平壤的。当时的平壤已被敌机狂轰滥炸,到处都是大小、深浅不同的弹坑,所过之处,破壁残垣,一片瓦砾,远眺但见硝烟迷漫,余烬未熄;但当你走进堆积如山的沙袋围绕的坑道口,真有柳暗花明之感。坑道里,灯火通明,不论是党政领导或一般干部与群众,也不论是男女老少,都是脸上堆满笑容,紧张而有节奏地工作、战斗着,有时重型炸弹落在洞顶轰隆作响,震落的泥土在洞内四处飞扬,他们还是那样沉着、镇定、乐观,特别是在工余之暇,他们那种富有民族传统的歌舞,从未中断。这就是朝鲜人民在战前战后物质上的变化和精神上一贯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通过我国驻朝使馆的同意,约定于3月6日去见金日成将军。
当时,金日成将军在哪里?谁也不知道,只知道离平壤不远,是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山谷古庙里。
当时,我在《金日成将军会见记》的通讯里是这样写的:“这个山沟比起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的地形还要复杂,这里没有城镇、市集和溪流,也没有象延安那样多的天然山洞,山沟的四面群山环抱,苍松劲挺,满山遍野的杜鹃和苹果树,在雪后的初春阳光照射下,树芽茁发,显得有生命有活力。”
的确,到现在,我还没弄清楚这个山谷的方位,因为当时在战争环境,我们只是跟向导车曲里拐弯进入山沟,从这道沟绕进那条沟,真是有点曲径深幽,如入幻境。当我们走进古色古香的庙宇厢房前,一位身材高大健壮,穿着草绿色呢军装,高统黑皮靴的首长走了出来,紧握我们每个记者的双手,自我介绍说:金日成。然后我们跟他脱鞋上炕,盘腿交谈。这是我们到朝鲜采访的一个来月,第一次走出防空洞,坐在热炕头上跟一位名震海内外的统帅自由自在,毫无拘束,亲如家人的交谈。他很健谈,谈起来有声有色。他首先分析了朝鲜的战争形势和朝鲜人民的必胜信心:“一是不愿再当亡国奴,二是享受过五年的解放生活”。谈到中朝人民的友谊时,他引用了一句朝鲜的古话:“患难识知己”,又联系到中朝两国文化和风俗习惯也有许多地方是一样的:“譬如朝鲜穿的衣服,就受唐、宋、明历朝的影响很大。睡的热炕,也和今天中国的北方差不多;只是朝鲜是全炕,中国是半炕。其他过年过节,婚丧礼节和中国一样的地方很多,只有语言不同,但是东方的语言基本上是同样语根”。
当我们同他告别时,他还一再热情地对我们说:“胜利以后,欢迎你们再来,咱们一块去金刚山看日出”。最后他在我们的日记本上题了字:“光荣归于为援助朝鲜人民而出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合拍了照片。他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外,还一再说:“等安定以后,把我们朝中两国的文化交流一下。”
“当我们离开山谷时,早晨下的鹅毛大雪已经融化,黄昏时的晚霞如同上海南京路上霓虹灯一样的红光,从山头放射到四面八方。我们兴奋得不顾敌人野马式战斗机在上空盘旋,在公路上奔驰”。
这是我对当时会见时的写照。
回到上海后,每当我向熟识的同志们介绍金日成将军与人民同生死,共患难,坚定不移地战斗在英雄首都——平壤的英雄事迹,我们大家莫不深受教育和感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