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为乡亲们都过上富裕生活——周楼大队支部书记乔德宽三次拒绝迁入城市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26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为乡亲们都过上富裕生活
——周楼大队支部书记乔德宽三次拒绝迁入城市的故事
在河南省睢县城乡的群众中,广泛传颂着这个县尤吉屯公社周楼大队老支书乔德宽三次拒绝迁入城市的故事。
乔德宽今年59岁。土改时就当村干部,1957年开始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至今已经二十五年了。由于常年操劳工作,特别是十年浩劫的摧残,使他落了一身病,五十岁出头两鬓就已斑白,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干部、群众怜惜他,老伴疼爱他,希望他有机会休息一段,把病调治调治。
1979年春节前后,机会来了。原来老乔膝下无儿,只有一个闺女,跟女婿在大庆工作。女儿、女婿一直惦记他的身体,报请组织批准,同意老两口迁入大庆居住,并且一连来了几封信,催促他们起程。老伴刘振芝十分高兴,可老乔却无动于衷。上弦月已经升到正南方,屋里老两口的“谈判”还在继续进行。
“你真的不愿意走吗?俺不明白,这个家有啥挂你心的?”
“不能走!”老乔坚定地回答:“咱这个家倒是没啥可挂心的,可是全大队2,800多口子人挂着我的心哩!”
老伴不满地说:“周楼大队离开了你,人家就不过啦!”
老乔不急不躁地说:“我当支书二十多年,没能让周楼的群众过上好日子,总觉得对不起乡亲父老。三中全会后,党落实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周楼刚刚有点起色,这个时候让我离开大伙去享清福,我咋能享得下去啊!”
窗外的月光,渐渐暗淡了。老伴见老乔吃了秤砣——铁了心。就想:俺说不过你,索性先走,没有“后勤部”,叫你自动“撤兵”。
第二天,老伴一个人到大庆去了。
年近花甲的老乔过上了“光棍汉”的生活,劳累了一晌,回家还要自己做饭吃。工作忙时,顾不得做饭,抓起个凉馍就往外走。这年春天,他带领干部、群众大搞土地平整和田间水利配套工程,使大队3,700亩耕地基本成了水浇田。就在这些日子里,老乔经常守在田野里,受风寒、潮湿,得了严重的关节炎,腿疼得走不成路,吃不下饭,但他拄上拐棍,照样带领群众干。这一年,虽然遇上大旱,因为水利设施发挥了作用,仍夺取了农业大丰收,社员家囤里的粮食比往年高出一截,而老乔的眼窝却塌了个坑。
再说老乔的老伴刘振芝。她到大庆后,原想不出一个月就会跟来,谁知8个月过去了,还不见老乔的人影。一天,女儿问妈妈:“到大庆这些日子觉得咋样?”振芝说:“你爹不来,我这颗心总是放不下。”
话音刚落,邮递员送来了老乔动身来大庆的信。这一下一家人乐的合不上嘴。殊不知,老乔这次是趁农闲,到大庆搬夫人来了。
老乔的到来给女儿一家增添了无限欢乐。为了稳住老乔的心,招待倍加殷勤。女婿带着他游览了市容,女儿为他准备好可口的饭菜,晚上请他去看戏、看电影;怕他闲闷,还特意给他找来河南老乡聊天。一天,老乔到一家剧院看戏,锣鼓声唤起他另一番心思。他想:周楼大队这两年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文化生活跟不上,看戏、看电影得跑一二十里路,应当尽快建个影剧院。想到这里,他再也无心看戏了,恨不得马上返回周楼筹建。
次日,老乔向女儿、女婿提出了回周楼的事。女儿、女婿百般挽留,可是,咋也留不住。女儿赌气说:“你要走,俺不给你买车票。”
“来时我就带着回去的钱哩!”
女儿、女婿无法,只好送行。就这样,老乔携同老伴从大庆返回了家乡。
花开花落,转眼就是两年。两年中,周楼大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粮食亩产达到800多斤,林、牧、副业都有较大发展。大队建起了影剧院,群众一个月可以看上三四次电影或戏剧,三分之一的农户用上了电灯。
周楼的喜讯传到了大庆。女儿和女婿认为这一回时机成熟了。去年秋后,他们带着准迁证,跋涉数千里,专程从大庆来接乔德宽老两口。公社领导考虑到老乔的身体情况,也表示同意。哪知道,老乔还是原来的主张,说是在农村生活大半辈于,过不惯城里的清闲生活。老乔说:“你们的孝心我领了。你们回去,啥时咱周楼大队的群众都过上小康生活再说吧!”女儿、女婿见他如此坚决,只好取消了原来的主张,回大庆去了。
红心结硕果,景象年年新。今年夏季,周楼大队小麦总产105万斤,比去年增产32万斤。与往年相比,每家粮食又增多了。当我们问及老乔什么时候迁往大庆时,他斩钉截铁地说:“全大队每人平均收入达不到一千美元的小康生活,我哪也不去。”老乔的话象一团火,点燃了周楼大队群众的希望火花,大家正奋发图强,向小康目标迈进。
丁传朴 秦友堂 李文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