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从“三击掌”想到门阀遗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26
第5版()
专栏:

从“三击掌”想到门阀遗风
  李冬生
最近,应朋友之约去看一位著名京剧演员演出的《三击掌》。当王宝钏和其父王允击掌三记,愤然出走的时候,一闪念间,我突然由王宝钏想到了张爱国和李玉才。
王宝钏无须多作介绍,就是那个家喻户晓的住寒窑、挖野菜的相府千金王三姐。张爱国和李玉才是谁呢?据《人民日报》报道:前者是丹东市连续四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的青年工人,后者是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黑龙江鸡西二道河煤矿青年采煤工。这两个小伙子每人谈了六七个对象,但都未谈成,其原因,就因为一个是“收破烂的”,一个是“钻煤洞的”。尽管有些姑娘觉得他们人品不错,打心眼里喜欢,但总感到“门第”不符,这两个犟小伙子又偏偏不愿改换门庭,一个坚持收他的破烂,一个继续钻他的煤洞,最后姑娘们只得悻悻然而去另择佳婿。我之所以想起这两位可敬的青年,乃是感到他们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和封建思想、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进击精神,颇有王宝钏三击掌的味道。如果不脱离社会历史条件去看问题,应该说王宝钏三巴掌击断的并不是父女之情,而是束缚她争取婚姻自主权的封建桎梏。
以旧时代的相府千金来和新社会的革命青年类比,显得多么不伦不类。但舞台上的击掌之声和现实生活中的击掌之声交相呼应,确实使人振聋发聩。婚姻问题上的封建余毒污染社会风气,不是一个新问题。近几年,经过宣传教育,情况虽有好转,但干涉婚姻自由、包办代替、变相买卖之风仍烈。环顾一下四周,就不难看到既有由于“门第”不当而将子女赶出家门的“王丞相”,也有以父母之命而活活拆散儿女婚姻的“祝员外”,至于手捧彩球待价而抛的“千金小姐”则更不乏其人。当然,对这类现象,不能作夸张的估计,但它终究表明门第、家产、聘礼这些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影响,在不少人的思想上仍起着支配作用。特别是“门当户对”的封建观念,确如一道潜网牢牢地束缚住那些“门阀自高”者的思想。从历史上看,门阀观念最严重的是魏晋南北朝,那时高门中选,寒士受斥,士庶之间是不能通婚的。何以经过一千多年,我国社会已发展到崭新的社会主义阶段,不少人包括一些共产党员、革命干部的思想上仍有浓厚的魏晋遗风呢?这大概正象恩格斯指出的:“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
东汉韦彪批评选士唯“论族姓阀阅”,提出“士宜以才行为先,不可纯以阀阅”的主张(《后汉书·韦彪传》)。用人的标准应如是,嫁女择媳的标准亦应如是。王三姐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彩球不打那些王孙公子,而偏偏选中虽一贫如洗却有“才行”的薛平贵,比起现今那些保古守旧仍以“门阀自高”的公民们,见地显然要高得多。不过,更值得注意的倒是曾被王宝钏挣脱的封建枷锁,在一千多年后,竟仍然紧紧地箍在不少青年们颈脖上。有鉴于此,才觉得很有必要大大提倡一下“击掌”的精神。陷于封建潜网的青年,如果都能摆脱因袭的重担,从剥削阶级的偏见中解脱出来,象张爱国、李玉才那样,坚决顶住社会偏见和习惯势力,以向封建思想猛烈进击的精神,摧毁历史的惰性力,那些“王丞相”们如不幡然悔悟,那就只得在社会主义新思想、新潮流面前认输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