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第二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物质基础的生产 第九章 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27
第5版()
专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常识读本

  第二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物质基础的生产
第九章 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
  第二节 合理的结构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生产结构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了解了生产结构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讨论合理的生产结构对发展生产所起的积极作用。不论在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结构的状况都对社会化生产发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更加显著。这可以从几方面来看。
第一、生产结构对生产目的的影响。
人民能否在实际上获得他们应该而且可以获得的产品,要从生产中找答案。要看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品种、数量和质量究竟怎样。而这件事是同生产结构直接相关的。如果我们的生产结构是以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作为指导思想,从生产出能够用来满足人民需要的最终产品出发,来建立生产结构,就能够做到这一点,否则就不能。
第二、生产结构对能否做到平衡生产的影响。
平衡生产就是各种产品能够按照由物质资料生产本身的规律性和当时当地具体的条件决定的比例进行生产,而且在时间上空间上各种生产能够很好地衔接起来,使生产得以顺畅地进行。例如,原材料生产单位要向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加工的单位及时供应其产品,前者的产量要同后者的生产能力相适应;生产机器设备的单位要能及时满足需要进行基本建设或者技术改造的单位的需要;生产能源的单位要保证各单位能源的需要;生产消费品的单位的产品要在品种上、质量上适合人民群众对消费品的需要,产量要既满足需要又不形成积压。这一切就要求一个合理的生产结构。机器闲置由于没有钢材或电力等,钢锭堆放着由于轧钢能力不足,电视机厂用不上质量合格的显象管,……这些都是生产结构的毛病。合理的生产结构是生产平衡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
第三、生产结构对能否充分利用资源的影响。
规模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等等都和充分利用人口资源、国土资源及其他经济资源有直接的联系。合理的生产结构,便于把人力组织起来,便于发挥当地的有利资源条件,运用适合于各种条件的技术,使各个地区的生产都能够有效地顺利地发展。
第四、生产结构对浪费问题的影响。
合理的、符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生产结构,会对劳动者起鼓励作用;而相反的情形则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这对劳动时间是否有浪费现象关系重大。生产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生产设备的闲置,使本来可以发挥作用的不能发挥。生产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产品积压,会使产品发生损坏并耗费大量的管理费用。基本建设战线过长所造成的浪费也是生产结构不合理的表现。合理的生产结构对经济效果的提高的作用是很大的。
第五、生产结构对经济发展的速度的影响。
不合理的生产结构,可以在一个时期内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的统计数字看来不低。外国和我国都曾出现过一种以人民生活水平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为代价以取得这样的生产增长的情况。这样的速度不是真正的速度,而且这种统计表上的速度也不能持久,随之而来的必定是大起大落的波折,结果并没有较高的速度。要有持久的较高的速度,前提之一就是要有合理的生产结构。合理结构下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发展。
  生产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不同的评价生产结构合理化的标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使资本家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结构就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在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下形成的。当代,资产阶级国家对生产结构的改变也起一定的作用。利润率的高低是资产阶级评价生产结构合理化的标准。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结构则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有计划地形成的。在这里,评价合理化的根本标准是能否最好地达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说:“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927页)他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说:“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为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20页)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求建立旨在取得最大经济效果的生产结构。
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构成应该沿着这样的方向逐步合理化,即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要做到:有利于保证生产的社会主义目的性;有利于生产的平衡发展;有利于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全国及各地区优势的发挥;有利于先进适用技术的采用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利于劳动生产率和社会主义经济效果的不断提高;等等。
本章执笔:张卓元
(原载《经济学周报》1982年第29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