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中日关系史的实录——记中日友好图片展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27
第6版()
专栏:

  中日关系史的实录
  ——记中日友好图片展览
  本报记者 张云方 冯朝阳
北京中国美术馆这几天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因为这里正在举行中日友好图片展览。记者前去采访,正碰上一位妇女带着孩子在台阶上跟服务员谈论展览的事。记者走上前问孩子:“来看中日友好图片展览吗?”孩子回答说,“是的,妈妈说,了解过去才知道今天。”
孩子说得多么好啊!举办中日友好图片展览的目的,不正是让人清楚地了解中日过去的历史,从而更加珍惜今天两国人民的友谊吗?
中日友好图片展览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新华通讯社、中国美术馆、中国摄影家协会以及中国图片社五个单位联合举办,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纪念日前夕,9月23日开幕。它为中日两国人民庆祝邦交正常化十周年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展览大厅内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两幅大家都熟悉的五彩照片:积雪皑皑的富士山和雄伟壮丽的长城。人们驻足在它面前,久久不肯离去。它们是中日两千年交往史的见证人,中日友好图片展览的历史画卷就从这里开始。
历史是伟大的教师。大量的图片资料宛如一部生动的历史纪录片。人们看到,从刳木为舟的古代,到辛亥革命,两国人民为了友好往来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晁衡负芨埋骨盛唐,鉴真盲目桴浮东海”,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两国人民的交往,中日两国创造了东方的灿烂文化。中国的陶瓷、印染、绘画、以及音乐舞蹈、服装、医药、书法等等相继传入日本,日本的折扇、刀剑等等也传至中国。近代史上,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东渡日本,得到日本人民的帮助。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鲁迅也曾就读于日本。特别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留学日本,留下了“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的诗句。对于这种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日本朋友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来表达:“莫道江南隔海东,相亲千里亦通风,从今若许忘形友,语纵不通心可通”。这是一首感情多么真挚的友谊佳作啊!
记者问一位香港来的同胞:中日两国的两千年为什么会有这么深的交往。老人停了一会说,那是因为友谊给人民带来了幸福,给国家带来繁荣。是的,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正是符合于两个民族的根本利益,所以才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
在友好的长河中,有时也会出现曲折。现代史上的半个世纪,中日两国之间出现了不愉快的一段历史。图片把人们带到三十年代。从“九一八”到“七七”芦沟桥事变,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无数的中国人民惨遭杀害,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不仅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回击,而且遭到日本人民的强烈反抗。在绿川英子的照片前,很多青年观众议论纷纷。绿川英子是日本人民反抗军国主义的代表之一,她把自己的宝贵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的革命事业。今天中国青年站在她的照片前,不仅仅是赞扬这位国际主义战士的高贵品格,更重要的是象他们自己说的那样,记住那个难忘的时代,不要让历史再度重演,这是我们青年的责任。半个世纪同两千年源远流长的友好史相比,毕竟是短暂的。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正象一位日本人士所说,“这个历史的伤痕只有友好才能填补它,其它任何办法都是无济于事”。
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日两国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但是,半个世纪的不正常状态还没有解除。从图片中,人们看到,为了两国邦交正常化,中日两国人民作了极大的努力。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中国领导人亲自会见日本朋友。日本浅沼稻次郎、松村谦三等先生也积极地作了许多工作,浅沼稻次郎先生就是为了宣传中日友好而遭到杀害的。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国终于在1972年9月29日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人们围在1972年9月毛主席、周总理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照片前,仿佛当年的欢庆场面又回到眼前。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发表了中日联合声明,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的新篇章。大量的图片告诉人们,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的十年里,中日两国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有了发展,而且签订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和平友好条约。一位青年在一幅邓小平同志向日本新婚夫妇祝酒的照片前风趣地说,中日两国已经走向成熟的阶段,而不是恋爱阶段和结婚阶段,我们希望两国的友好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历史在不断前进,进一步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已成为新时代的课题。图片展览的最后部分写道:世世代代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日两国人民要高度警惕,排除一切妨碍两国关系的因素,维护和发展两国的友好关系。是的,温故而知新,让我们站在不忘历史的基础上,去发展我们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