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祖宗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09-27
第8版()
专栏:

  祖宗树
张岐
距我老家五里的赵王庄,有我一个姨,小时候,常过山走亲戚。那庄南头有一棵大树,冠盖如伞,形貌奇怪,人称巴豆树,又称黑石树。伏景天,庄稼人都喜欢在那树下纳凉。秋景天,那树结了籽,乌黑黑的象巴豆,尝一尝又酸又甜。每到结籽的时候,俺们孩子家就去树下拣籽玩,可从没见有人上树摘籽的,因为老人不让,说那是“祖宗树”。后来,姨迁了关东,我就再也没去那庄了,随之,对那树的印象也淡漠了。
今年8月,为写《长岛风光》的艺术纪录片脚本,我回到了故乡。县委书记特意给我介绍了长岛近年来的变化和今后设想,建议我到几个地方看看,其中特别提到东山坡赵王庄那棵大巴豆树,说那老树五百多岁了,愈长愈壮,是长岛历史的一个活的见证,也是值得欣赏的一景。我听了甚感兴趣,就在县博物馆老宋同志的陪同下去了。
按说,那大树在的地方我熟,可如今不认路了。当年海苔草屋的赵王庄,如今一片青堂瓦舍。当年光秃秃的和尚头岭坡,如今是青松夹道,野花铺毯,一片苍翠。要不是老宋在头前引路,还真难寻哪!
穿过一片树丛,老宋喊了声:“到了!”仰首看,大树还是当年模样,不,细端详,有变,躯干更粗了,树冠更圆了,虬弯的树枝,显得更加苍遒劲拔,象是一条条昂首欲飞的龙。斑驳如雕的树皮上,刀刻着无其数的人名和地名,这些“乾隆遗风”虽令人生厌,却也表明了探胜赏奇者之多。
老宋告诉我,不久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专家来考察过,说这是棵朴树,属榆科,叶和籽可入药,古书中也有记载。他还给我讲了老朴树的传说故事:元朝末年,有一王姓老人,因不堪当地地主富户的残酷的压迫,带着八个侄儿由“小云南”(安徽凤阳府)迁来岛上,在这东山坡安下了家。后来,老人病了,快咽气时,把八个侄儿叫到跟前,嘱咐他们要“心贴一起,劲拧一块,同心协力建家园”。老人死了,八个侄儿每人在坟上栽了一棵树。八棵树愈长愈旺,愈挨愈近,逐渐地,并在一起,长成了一棵,就是现在的这个模样。听老宋这么讲,再仔细端详大树,还真象是八棵长在一起哩!那鼓凸着一道道棱儿的粗干,那粗干伸展着的丫密叶茂的虬枝,愈端量愈象哪!
我正瞅着老树出神,大队党支书王家庆来了。他告诉我说,由于庄里王姓的人们敬重这老树,把它称“祖宗树”,直到解放初期,赶上清明节,还有人给它上香烧纸。十年动乱那阵,有人吆喊要伐倒它,说它是迷信根子,由于得不到人支持,没伐得成,树就给留下了。
祖宗树,这名称是够稀奇的;可这称呼能说是迷信吗?树的本身,和有关树的传说,都发人深思,寓含哲理。传说中老人死前对八个侄儿的遗嘱,不正是我们勤劳质朴的祖先对他的子孙的期冀?八棵树并长成一棵,而又是这样枝遒叶茂,不正是我们祖先对他的子孙的以身示范?大自然中蕴含着甚多深邃哲理,只要把这些哲理上升到人们的思想、生活中,便会迸发出照耀人们心灵的火花。五百多岁的老树,之所以长得这样旺相,是因为它的根须深扎土壤;是因为几百年来,人们把它敬作“祖先”,保护了它。
我站在大朴树下,觉得好象是站在历史老人面前,心潮翻腾不已。我想拣几颗那乌黑黑的又酸又甜的籽儿带回去,可是树下一颗也没有。向支书打听,说是都被游人给拣走了。我想,那些拾拣树籽的人,想必也和我一样,想把大朴树的籽儿撒向更多的地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