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于大爷进京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0-06
第4版()
专栏:精神文明赞

于大爷进京记
本报记者 陈祖甲 艾丰
142次列车从武昌发车来到广水站。车刚刚停稳,等候在站台上的旅客就往上挤了。唯独一位白胡子老人守着他周围一大堆行李,一动也不动。
“老大爷,往哪儿去呀?”11号车厢乘务员贾兴荣向老人打招呼。
“北京。”老人象是生气地回答。
“来,我帮您拿行李。”小贾伸手去提那沉重的布袋。
“不用。”老人用手按住行李,“我等我孙女。说好她从武汉到这里接我。”
开车的铃声响了,老人的孙女仍无踪影,他只好在小贾的帮助下上了车。车厢已经超员,更何况还有五六件行李,老大爷急得双手拄着拐杖,“嘣嘣嘣”地敲着地板。
“老大爷,别着急。”小贾把老人临时安排在自己的乘务员室,就去为他寻孙女、找卧铺了。车上的喇叭开始广播:“于辉同志,于辉同志,你的爷爷上车了……”
孙女仍然没有找到,乘务员们把于大爷安排在3号车厢的一个下铺上。乘务员张巧玲摸摸老大爷带的布袋,装的是大米、花生米,还有蒜头。凭经验,她判断出这是位细心的老大爷,他探亲怕过不惯北方生活,带的东西满全哩。小张怕老人不放心,把行李都放在他的铺下,码好。然后提来开水壶,轻声问道:“老大爷,喝水吧?”没想到老人白了她一眼,指着茶杯说:“为什么不放茶叶?”小张说:“哦,您要喝茶,我给您去买。”老人仍然板着面孔:“不要,我自己有。”小张恭恭敬敬地给老大爷倒了一杯水。
开饭时间到了。小张轻声问:“老大爷,您吃什么饭?有鸡蛋面条,有米饭。”“不吃。”“还是吃点吧,不然您饿了不好受。”“那就吃面条。”面条端来了,老人皱着眉头瞧了瞧,然后一挥手:“不吃了!”
交班的时候,张巧玲又把这位“重点旅客”(这是他们的术语,意即需要重点照顾的乘客)交给乘务员郑爱莲。小郑也是一路细心照料。
第二天清晨4点,列车到达北京站。外面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旅客们都下车了,又是唯独这位老大爷守着行李不走。他说:“我等我儿子来接哩。”在列车长覃仁秀和乘务员的劝说下,老人被扶下了车。大家想把他送到化京站的值班室休息,可是老人蹲在站台上,说什么也不走了:“我不走,儿子找不到我!”雨还在下,乘务员们又帮老人披上了雨衣。
一个小时以后,搞完车辆卫生、洗过澡之后,覃仁秀、张巧玲仍不放心。她们回到站台,只见老人仍然抱着头蹲在那里。“老大爷,怎么啦?”“头晕。我儿子家准出事儿了,要不为啥不接我。我儿媳和我一样的病——血压高。”两人安慰老人不必着急,用手推车把他的行李送到北京站值班室,让老人先在屋里歇一会儿,请北京站值班员帮老大爷找儿子。安排好以后,她俩才回乘务员公寓休息。
上午8点多钟,覃仁秀、张巧玲又来到北京站值班室,当她们知道于大爷已被他在邮电部工作的儿子接走的时候,才放心地踏上列车,开始了新的服务工作。
有人问她们:“碰上这样的倔老头,你们为什么还能这样耐心周到地服务?”
乘务员张巧玲说:我是新手,老人那样倔,我几次想掉泪,但想到“人民铁道为人民”,就不计较他的态度了。
列车长覃仁秀说:“‘少一事不如多一事’,这是我们第三乘务组提出来的服务口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