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王文显剧作》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0-06
第5版()
专栏:

《王文显剧作》序
张骏祥
在今天的话剧圈子里,知道王文显先生的人恐怕不多了。但是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的同学中,后来从事剧本的创作和演剧活动的,如洪深、李健吾、曹禺、杨绛、还有我,都听过他的课,我们对西洋戏剧的接触,大约都是从此开始的。健吾和我还先后作过文显先生的助教。
王文显先生,江苏昆山人。他幼年就到英国读书。当清华还只是准备升入美国大学的“留美预备部”的时候,他就已经是负责英语教学的教师,那时洪深同志还在留美预备部读书。但他去美国从贝克教授(Prof·George Pierce Baker)学编剧,则在洪深同志之后。洪深参加的是贝克教授先在哈佛大学办的驰名欧美的“四十七工作室”(47WorkshoP)。后来才有人捐献巨款,在纽黑文的耶鲁大学修建了剧院,邀请贝克教授去办了戏剧学院。文显先生是1927年利用清华教授休假的机会去了耶鲁一年。在这一年里,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演出了他写的两出戏,就是这里印的健吾译的《委曲求全》和《梦里京华》。
清华于1929年改成大学,文显先生就担任了外国语文系的主任。直到七七事变,学校迁往长沙、昆明,他才离开清华,任教上海圣约翰大学。抗战胜利后,我还去圣约翰校园里看过他。“文化大革命”前听说他已在美国逝世。
文显先生在清华外文系,最初只开了两门课,一门是《外国戏剧》,主要是讲的欧美戏剧史和西洋戏剧理论,还有一门是《莎士比亚》。直到1933年,才增设了一门《近代戏剧》,当然只是讲的西方易卜生以后的戏剧。他讲课的办法很简单,就是照他编的讲稿上课堂去读,每年照本宣讲,从不增删。那时北京很有些人艳羡清华外国语文系主任这个位置,少不得借此对文显先生连嘲带讽,想挤掉他。他象毫无所觉,一概置之不理。回想起来,他那份讲稿倒是扎扎实实,对于初接触西方戏剧的人来说是个入门基础。好在当时清华有个非常好的习惯和制度,就是教授要指定许多参考书,放在参考书架上,学生每天晚饭碗一放,就挤在图书馆门口,等一开门好进去疾足先得,抢到想看的书。选了文显先生这两门课,至少就得把莎士比亚主要剧作和欧美戏剧史的名著通读一遍。不仅如此,那时学校每年有一大笔钱买书。文显先生自己研究戏剧,每年也要买不少戏剧书籍,从西洋戏剧理论到剧场艺术到古代和现代名剧的剧本都应有尽有。所以我们这些对戏剧有兴趣的同学,就有机会读到不少书。我们今天怀念文显先生,首先就该为此感谢他。
除了这里印的两个剧本之外,文显先生还写过一些别的剧本。但我只读过这两部,先是读原作,后来是健吾的译本。《委曲求全》译成后,用北京青年会的一个剧团的名义,在协和医学院礼堂和清华大学上演过几场,是健吾自己演的张董事长。剧本中所写的情节虽然未必实有其事,但确也反映了当时最高学府里一些道貌岸然的“师表”们之间勾心斗角的丑态。也许这就是文显先生对那些想排挤他的人们的回敬吧?《梦里京华》按原英文剧名应作《北京政变》(Peiking Politics),显然是写的袁世凯称帝的事。但是,真要推敲作者在剧中所写的人和事与当时现实的关系,恐怕只能走进死胡同。作者是在国外长大和求学的,回国后又长期住在郊外的校园里,深居简出,对当时社会很少接触。老实说,他不过是抓住一点听到的时事,借以施展他从欧美戏剧中学来的编剧技巧。就这一点上说,他确是深得其中三味。《委曲求全》(She StooPs to comPromise)连名字也是把英国十八世纪哥尔德史密斯(Goldsmith)的著名喜剧《委曲求成》(She Stoops to Conquer)巧妙地改了一个字而成的。就技巧而言,它可以上溯到十七八世纪英国王政复辟时代的“世态喜剧”。《梦里京华》更是集欧洲情节剧(melodrama)的招数之大成:纯洁的女郎为了救自己心爱的人委身事敌,奸人笑里藏刀,尔虞我诈,恶人害人反害己,直到把活人和死人一起钉在棺材里的恐怖情节,应有尽有。而这两部戏的台词的俏皮、幽默,以及矫情的议论,更是道地的英国舞台语言。王文显先生是用英文写剧本的老一代的中国剧作家,我看中国话剧史上也不该少掉这位在北方默默无闻的戏剧开拓者。
(本报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