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工业题材短篇小说浅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0-06
第5版()
专栏:

工业题材短篇小说浅谈
陈辽 胡若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工业战线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改革的车轮正在冲破各种阻力中滚滚前进。变化着的工业战线的现实生活,在以迅速反映现实生活为其特点的短篇小说创作中得到了较多的反映。近两年来工业题材的优秀短篇小说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工业战线的新变化,并从深厚的生活土壤中发掘出了新的发人深思的主题。
工业改革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要求各级领导必须身体力行,并具有新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在小说《竞争者》(《草原》1981年第4期)、《推销员》(《上海文学》1980年第4期)中有着生动、鲜明的反映。两篇作品的主角都是厂长。这两位厂长,既富有理想,雄心勃勃,又精通业务,脚踏实地。他们上任后采用新的领导方法,从工厂的管理体制到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很快就扭亏为盈,使工厂面目一新。当然,改革并不总是畅通无阻,一帆风顺的。《三千万》、《路障》两篇小说中所反映出的改革的阻力都很大。《三千万》里,
“胡子工程”的领导人为了抓牢三千万元的追加预算,利用广泛的社会时弊,上串下连,结成了一道厚实的网。在《路障》中,为了改造拥挤杂乱的市郊金家沟,从“拦腰砍断”通往金家沟大道的商业局汽车库,到漫天要价、拒不搬迁的高干子弟“钉子”户,一道又一道的路障需要拆除。没有决心和毅力,“网”和“路障”是无法冲破、拆除的。这两篇小说之所以撼人心弦,就是因为作品提出并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必须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排除横阻在改革路上的一切障碍。把什么样的人提拔到工业战线的领导岗位上来,这也关系着改革的成败。蒋子龙的短篇新作《拜年》,尖锐地提出了这个问题。某厂厂长升任公司副经理,离任以前,他把木讷寡言、平庸无能的总调度室副主任胡万通提升为副厂长,而精通业务、原则性强的总调度室主任冷占国却得不到重用。这个使工人“感到突然,感到惊奇”的决定,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在厂长看来,使用胡万通这样的干部可以“完全放心”,“用起来顺手”。这样的厂长在目前工业改革中并不是绝无仅有的稀有人物,而是颇有典型性,因而更值得人们深思。
优秀的工业题材短篇的另一特色,就是它们塑造了战斗在工业战线上的新人形象,从不断发展的现实中描写了人的变化。
在这批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新的工业战线指挥员的形象。《三千万》中的省轻工局长丁猛,就是工业改革中的真正猛将。这位曾以“果断执着”闻名的老干部,复职以后面对一种奇怪的“现状”,那就是由十年内乱遗留下来的广泛的社会时弊所结织成的网。要冲破这张无形的网,需要有比战争年代破除碉堡更坚定的决心。丁猛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强的党性,他依靠群众和专家,针对“现状”主动进击,百折不回。虽然小说结束时胜负尚未分晓,但从丁猛这一形象的精神气质上,我们看到了改革必然胜利的前景。《路障》中主管城建工作的市委书记秦越的形象,可以说更充分地反映了老干部的新变化。四十年前,秦越就在他工作的城市做过地下工作,五十年代又在这里任过市委书记,他忠诚地为党工作是一贯的。但是,变化了的工业战线也改造了秦越。二十三年前,他在极左思潮影响下,不切实际地提出“一项大规模改造城市的总体规划”,而把持不同意见的总工程师李元初打成“右派”,犯了“瞎指挥”的错误。二十三年后,秦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政治路线指引下,革命热情丝毫未衰,但头脑不再发昏,而是将革命热情与求实精神结合起来。尤其难得的是,为了有效地拆除改建金家沟过程中的重重“路障”,他主动团结过去被打错了的总工程师,耐心细致地做好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工作,而对个别无理取闹、不听忠告的“钉子”户,即使是上级的儿子也绳之以法。工业战线上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的指挥员形象的出现,反映了我们党在工业战线上的各级领导越来越走向成熟。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发展中,知识分子大都有一段坎坷的遭遇。在变化了的工业战线上,他们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竞争者》中几位科技人员的历史命运的变化,很有代表性。1966年初春,工业专科学校的尖子学生季明、鲁力、阎焰组织了一个“研究社”,很快被打成“小裴多菲俱乐部”。新芽初露,即遇风狂雨骤。粉碎“四人帮”后,在升任工业局长的老校长的支持下,当年的嫩芽已成长为大树,三人都成了工厂的领导人。他们把过去学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又如饥似渴地学习新东西,大破工厂的陈规陋习,很快赶上并超过了同类行业中的久负盛名的大厂。当然,这些中年人之所以能一展宏图,离不开老校长这位伯乐。在优秀的工业题材短篇中,我们不只一次看到,正是因为有了求贤若渴的“伯乐”,“千里马”才不至于骈死槽枥而纵横驰骋。丁猛充分信任预算专家钱维丛,秦越一再拜访总工程师李元初,在领导人的感召教育下,老科技人员重新点燃了心头的火种。可惜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情况,还依然存在。《燃烧》中的女技术员汪琳与季明是同一代人,也是“末班车大学生”。但是她却没有季明等人幸运,顶头上司是不学无术却又嫉贤妒能的官僚主义者。她的正确的技术措施非但没有被采纳,反而受到压抑、排挤。虽然如此,她在变化了的工业战线的大好形势下,并没有“怀疑派哲学气味”,她“相信历史会前进”,在向四化进军中,她不愿当“观众”,而
“是要战斗的”。在施工队长的支持下,她终于用高能燃烧剂焚烧了暗堡。季明、汪琳不论是处在顺境还是逆境,总是朝气蓬勃,奋发工作。他们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
“高能燃烧剂”,为了清除四化道路上的暗堡,愿意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
奋战在工业生产第一线的工人群众,是变化了的工业战线上的主力军。他们是八十年代的新型工人,精神面貌和思想方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陈建功的《丹凤眼》,通过一对青年工人的爱情生活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年轻一代对事业、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陈腐世俗观念的大胆挑战。辛小亮是一位先进工人,只因为是井下工竟屡遭世俗者的白眼。小亮的骨头是硬的,他誓愿打一辈子光棍也不离开井下工这个光荣岗位。但他没有想到,在食堂工作的美丽姑娘孟蓓,却能脱尽世俗,厌恶夤缘高攀的纨绔子弟,炽热地爱上了他。从辛小亮、孟蓓这两个既有理想又热爱本职工作的先进青年形象身上,我们看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事业后继有人。一代青年工人的成长,离不开具有崇高品质的老工人的言传身教。《热水袋》
(《北京文学》1982年第5期)中的老工人王师傅,为了把青工“小驹子”带上路,宁愿怀揣“热水袋”,身骑自行车,和“小驹子”同出同归,一天来回一百几十里路,对“小驹子”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小驹子”在王师傅的思想和行动感召下,也努力上进了:“我师傅又骑快了,我得紧蹬车”。《张师傅外传》(《鸭绿江》1981年第6期)中的张师傅形象,则着重展示了老工人奋发工作不谋私利、永远前进作贡献的高尚品格和革命精神。张师傅技术精湛,被称为“电机华佗”。当某些退休工人被外单位聘为顾问,每月成百元地捞取外快时,他的妻子动心了,劝老头提前退休应聘。这位平时对妻子百依百顺的有名的“妻管严”,在这件事上却决不听从。“别忘了,咱们是工人!”这句朴素的话,反映了我国八十年代工人阶级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本色。
工业战线变了,战斗在工业战线的人物变了,作家的笔墨也不能不变。在艺术上不断创新,进行新的探索,是近年来优秀工业题材小说的又一特色。它们注意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反映变化了的工业战线。社会主义工业战线不是孤立的,它与各行各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人学的文学,需要从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揭示人物独特的命运与个性,而不应当是某种生产技术的教科书。《三千万》、《路障》等小说,都突破了“车间文学”的框框。它们没有细写生产劳动的过程,而是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描写来反映工业战线的改革和变化。这批小说还打破了人物创造模式,从实际生活出发,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物,展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这些作品中,先进工人并非是高、大、全的完人。辛小亮、孟蓓多少有点刻薄甚至恶作剧(这是他们对世俗观念的蔑视),冷占国的过分严肃而不够灵活,都是形成他们独特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批小说在运用传统的表现手法,注意作品的民族化群众化的同时,还适当地借鉴和吸收了外国的一些艺术手法,加强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加快了艺术的节奏,变动了时间和空间的某些顺序,从而使作品的形式和它所反映的变化了的生活内容取得了比较完美的统一。
工业题材短篇小说的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优秀的工业题材短篇小说目前还不是很多,相当数量的作品仍然是缺少新意、缺少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平庸之作。我们希望从事工业题材创作的同志,能够认真总结创作经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工业题材短篇小说,为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