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幸福来自真诚的相爱--记女工史惠珍与残废青年边文义的纯洁爱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0-08
第3版()
专栏:

幸福来自真诚的相爱
——记女工史惠珍与残废青年边文义的纯洁爱情
1974年10月间的一天,上海“岷山旅社”一间布置一新的客房里,举行了婚礼,一对萍水相逢的青年走上了共同生活的道路。女方26岁,名叫史惠珍,原籍浙江宁波,从小在上海哥哥家长大;男方30岁,名叫边文义,原籍山西,是大同汽车修配厂一位因公负伤、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的残废工人。
日月如流,时至今日,他们已经共同生活了八年。这对当年曾引起过人们怀疑猜测的伴侣,同他们的一儿一女一起过着充满欢乐幸福的生活。
负伤
那是1970年冬天的一个上午,大同汽车修配厂车身车间门前熙熙攘攘,工人们正在挖防空洞,突然不幸的事件发生了。工地上吊着重土的吊车吊背压弯了,向施工的洞沟倾倒下来,在下面干活的十来个人眼看有生命的危险,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青年工人、共青团员边文义正走到这里,他不顾个人安危,一个箭步冲上去,死死抓住了吊车的铁绳,延缓了吊车的倾倒时间,其他同志脱险了,边文义却身负重伤,被当地医院诊断为“压缩性骨折,并截瘫”。厂里为了不使他落成终身残废,由大同把他护送到上海长征医院进行治疗。
相逢
1974年,工厂领导为了更好地护理边文义,从当地请了一位护理人员到他所住的岷山旅社陪伴护理,这个人就是史惠珍。
史惠珍通过与小边的接触,以及厂里同志们的介绍,逐渐对边文义产生了良好印象。宁静的夜晚,她躺在床上辗转难眠,回想着自从服侍小边以来,自己对他的态度。她想,小边能够舍己救人,难道我就不能把他当成亲人来看待吗?从此,小史对小边比亲人还亲。为了减轻小边的痛苦,想方设法解除他精神上的
“疾患”,小史常常推着小边出去看上海的美丽风光。这一对年轻人虽属萍水相逢,但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已变成知己。
结合
史惠珍反复地想过,象边文义这样的好人,难道就不能得到爱情吗?就孤身痛苦一辈子吗?就不该成个家吗?她也反复想过自己,一个人选择对象,是应该以品行道德为主呢?还是应该以貌、以钱、以势为主呢?她越想心情越发不平静。
一天,小史推着小边到黄浦江畔散心赏景,她终于向边文义倾吐了自己的心事。小边一听认为简直是一种笑谈,除婉言谢绝之外,并一再表示对小史的感激。但不曾想史惠珍早就下了决心,斩钉截铁地说:“你的心思我明白,一切我都考虑过了。我能够吃苦,今后家庭的一切全由我一人承担。”史惠珍和边文义终于结成了终身伴侣。
回乡
1975年,史惠珍告别了年迈的父母和兄嫂,告别了她生长26年的南方故乡,和小边一起回到了塞外古城大同。
回大同后,她精心照料着边文义,担负起料理家务的全部责任。
一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个女儿,第二年又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孩子的出世,虽然给他们更增添了生活的乐趣,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史惠珍每天起早睡晚,忙个不停。繁重的家务劳动,使这位南方姑娘脸上逐渐增加了皱纹。尽管如此,她仍然十分乐观,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八年来,史惠珍省吃俭用,勤忙苦作,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1979年8月间,在厂党委的关怀下,给小边办了因工残退休养,并吸收史惠珍到厂工作。小史进厂以后,积极肯干,任劳任怨,虚心学习技术,受到车间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去年被评为全厂的“好女工”,今年又被选为出席大同市女工积极分子大会的代表。
边文义看到自己的妻子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忙了家务忙工作,十分心疼。于是尽量克服病残给他带来的困难,坐在床上帮小史洗衣服、洗菜、看孩子,使这个家庭生活得十分美满和谐。史惠珍这种高尚的精神,在大同已传为佳话。
本报通讯员 武建明 阎爱华
本报记者 贺海 李祯祥(附图片)
图为史惠珍、边文义幸福的一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