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赞壁画《山河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0-10
第5版()
专栏:

赞壁画《山河颂》
孙美兰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之间,蕴藉着我国几千年文化的发源地,奔腾着浩浩荡荡的黄河,它一泻千里,奔流入海。画面上沿,北国风光浩淼无尽:东自山海关,西至贺兰山阙,随山峦起伏,蜿蜒着连绵不断的长城,遥望象一条闪光的金带。在这壮丽山河的背景上,青松苍劲,左右相对,如宫殿华表,支撑天宇;白色鹤群,憩息其间,展翅高翔。迷人的自然风光和崇高意向的古国文明,水乳交融。这就是首都新建的华都饭店中餐厅的壁画《山河颂》。
以巍巍群山、滔滔黄河为主体的《山河颂》,是我国目前同类壁画中最大的一幅。它以其宏大的气势,强烈的情感节奏、金碧辉煌的民族特色取胜。溍入画境,屏息静气之时,若闻天籁丝竹管弦之乐,松涛、流瀑之声。杏花、翠石、芳草,相互掩映,揭示了雨过天晴的清新感和万物盎然的生命力。画家的立意、构思和驰骋的想象力,蕴含着我国人民现时代的审美理想。
《山河颂》第一幅草图,始作于1980年夏,壁画于1982年夏完成,历时两年之久,上墙制作五个月。设计者、画家王文彬及其助手王应全曾多次沿黄河、踏长城实地写生,横穿吕梁、太行和沂蒙山,攀登华山诸峰和泰山极顶,以体会祖国山河壮阔的气势,在数以百计的写生素材基础上,一再探索构图,提炼概括形象。创作过程贯穿着探究生活之源的现实主义精神。
壁画的艺术形式、艺术处理,不拘泥于写实,也不抛离生活,而是在生活美的充实感和诱人魅力的基础上,渗入敦煌、永乐宫壁画和民间彩画的淳厚情致,又融和欧美、日本壁画的有益营养。设计者基于对时空环境、特定的建筑结构、光线,天、地、壁面纹样、色泽以至格调的研究、理解,适应中餐厅“大”而“正”以及柔和雅致的审美要求,又逐步调节着构图、造型、色调和总的形式感。他们发挥包括设计者在内的十二位作者的集体创造力,在边制作、边探索、边科研的艰苦劳动中,找到了立粉、贴金、浮雕、重彩的综合性壁画新形式,这是他们认为能与这一特定建筑相统一、相益彰的有效形式。构图在横长24米、竖高5.4米的平面范围内,运用了中国山水画长卷式的某些空间法,借助半浮雕法,丰富层次感,加强色彩力量。造型上,不仅强调青松、山岳等垂直线的作用,并利用铝条把巨型壁画分成立长形的十二等分,这一有规律的分割线,重复强化了画面垂直线的节奏和力度,还产生屏风画似的视觉印象。这些颇具创造性的处理方法,使得壁画审美情趣的民族风格和装饰趣味越发浓厚。同时,壁画与建筑也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