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穷棒子之乡”念活了“多”字经——河北省遵化县开展多种经营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0-12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穷棒子之乡”念活了“多”字经
——河北省遵化县开展多种经营纪事
初秋时节,记者在曾被称为“穷棒子之乡”的河北省遵化县采访。过去陡坡上开的荒,如今营造起一片片葱郁的幼林,不少梯田围上了绿色的桑坝;曾遭破坏的草坡,牧草青青,活动着一群群牛、羊;曾被废弃的坑塘里放养了各种鱼;许多农家小院建起了别具一格的小葡萄园、小苹果园和小养殖场。这个在十年“内乱”中受“左”的思想危害深重的老典型,1980年以来,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上下齐念“多”字经,走出了一条富裕之路。
搞“有米之炊”
遵化县开展多种经营,在经营思想上有个转变过程。国民经济调整开始后,这里出现了新的情况:全县2,800多个社队工业企业,因为无米断炊,或者产品滞销,陆续垮掉了800多个。相比之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收入大幅度上升。新情况提出了新问题:重点开展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业,还是继续围绕着机械、修造搞工业?他们通过对全县资源普查和典型社队的调查,用事实肯定了前者,说服了不同意见的同志。
有人怀疑,靠本地资源开展多种经营,能不能治穷致富?县委拿出全县人均收入达到200元以上的59个大队的调查材料。它们有山区队,也有平原队,这些大队共同的特点是:开展一种二养三加工,多种经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75%以上,农副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粮食亩产800斤左右;每个劳力一年创造的价值超过了700元。地处半山区的党峪公社李庄子大队,人均只有1.4亩旱田,4亩山场。他们年年上山栽植果树,去年林果收入占全大队总收入的79%,人均收入达到383.8元。
有人说,靠一种二养三加工可以致富,但不如办工业见利多。县委的回答:不一定。党峪一带4个公社,1980年利用当地丰富的红果资源,建立了7个罐头厂。当年加工红果罐头1,000多吨,比卖红果增收40多万元。相反,这个县区、社经营的40个铸造厂几乎全部被迫下马转产。
县委利用调查来的大量事实,使大家看到立足于本地资源的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农村商品经济展翅起飞的希望。这两年全县多种经营收入增加5,000多万元。
用“近水”解渴 以“近”促“远”
确定了路子,并不等于各级干部都能上路。1980年,这个县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制定了发展多种经营的五年规划,并决定建设林果、蚕桑、畜牧、养鱼等十个基地。有人说:计划宏伟,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如何处理好“远水”与“近水”的关系?县委领导同志通过调查研究,访贤问能,得出了正确结论:用“近水”解渴,靠“远水”发展。
用“近水”解渴,先要让人们看到“近水”。遵化10万亩浅山丘陵地区,生长的野酸枣多数人看不上眼,任凭牛吃、羊啃、砍柴烧。而党峪公社杨家峪大队却把1,000亩野酸枣承包给林业队精心管理,不用投资,只靠一把剪刀,当年就收入一万元,第二年又增收一万元。要是大家都能这样,这一地区就能增收40万元。全县还有各种果树31万亩,其中板栗、苹果占70%。侯家寨公社张庄子大队板栗亩产260斤,相当于全县平均产量的4倍。全县如能达到张庄子大队一半,就可增加1,500万斤,交给国家出口,不仅能换回1.75亿斤小麦,而且群众能增收360多万元。象这样能够利用的“近水”,在遵化县平原、山区、丘陵、荒滩、水面都有。从而使广大干部、群众增强了以“近水”解渴的信心,积极挖掘生产潜力。去年全县水果产量比1979年增长34%。近两年,羊增加4倍多,野酸枣等野生资源的收入增加两倍多。
用“近水”解渴,以近促远。不少社队在发展多种经营实践中,悟出了这个道理,摸索出了许多好经验。娘娘庄公社现有果树30万棵,进入盛果期的18万棵,他们着重提高果树产量,增加收入,并从近两年的几百万元收入中拿出83万元资金,为幼林打井整地,促其早结果,多结果。同时又新植果树6万多棵,为今后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畅带来三家旺
1980年,遵化县对多种经营的项目,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扶植专业户;在集体统一经营的项目中,承包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人的思想活了,给全县多种经营很快带来多(行业)中有多(项目)、大(项目)中有小(产品),集小为大,以多取胜的新局面。目前,全县多种经营项目发展到100多个,产品1,000多种。全县的畜牧业,也由过去猪、鸡等增加到30多种,当地过去从未见过或很少见的艾虎、獭兔、紫貂、鹌鹑,也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起来。去年全县畜牧业总收入比1979年增长2.5倍,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由13%上升到23%。
生产发展,产品增多,流通渠道的通畅显得格外重要。县委、县人民政府及时总结了马兰峪供销社“七购八销多渠道,一畅带来三家旺”的经验。他们首先改变过去坐等收购的经营作风,敞开大门,提出对数量大的产品就地收购、就地发运,对贵重产品专人保管收购,对畅销产品走村串户广泛收购等“七购”和以产促销,优质保销,一货多销等“八销”,疏通多渠,货畅其流。七购八销给社队、社员和供销社三家带来了实惠。去年,全区集体、社员多种经营纯收入达到263.5万元,比1979年增长42%。县人民政府在推广马兰峪供销社经验的同时,还充实加强副业股、食品公司、生产公司、土产公司的领导,增添了购销人员,把基层供销社副业股与采购站合并,共同抓好土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购销,扩大了购销业务。今年上半年,商业完成购销总额887万元,比去年增加313.5%。
遵化县过去围绕着粮食,用“穷棒子精神”念了十年“粮”字经,但产量总不过长江,人均收入没超过80元,口粮没达到400斤。1980年以后,县委肃清“左”的影响,念活了“多”字经,不仅全县粮食总产增加了,社员人均口粮水平提高了。去年全县农副业总收入12.2亿元,比1979年增加2.17亿元;多种经营占总产值的比例由36.2%提高到55.3%,人均纯收入比1979年增加一倍。
本报记者 陆笑萍 侯志义
本报通讯员 任有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