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任务艰巨 潜力很大 谈谈农业科技如何为翻两番多作贡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0-12
第3版()
专栏:

任务艰巨 潜力很大
谈谈农业科技如何为翻两番多作贡献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农学会理事长 杨显东
内容提要: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从农业来说,任务是艰巨的,潜力又是很大的。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靠政策和科学技术。
对于“翻两番”的历史任务,从农业,特别是从农业科学技术方面来说,既是重要的,也是艰巨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要吃饭,二要建设,这是经济工作的基本原则。同时,目前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要占一半,而在轻工业产值里面,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品产值,又要占三分之二。因此,只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林、牧、副、渔各业都上去了,才能加速工业建设的发展,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之所以艰巨,是因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自然条件,包括耕地面积的制约。三十多年来,尽管强调抓粮食,可是所增产的粮食至今还没有超过两倍,每个农业劳动力的产值很低,农村科学技术水平也相当落后。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贯彻并完善了生产责任制等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形势迅速好转,生产速度显著增长,但这主要是政策的威力;而科学的力量,还有待进一步发挥。要发挥科学的作用,必须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在某些地区甚至还要从扫盲(文盲与科盲)做起,从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
当然,说任务艰巨,是讲在战术上不能轻敌;至于战略上,则要充满信心。因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产值的增长,而不是单纯的增加产量;是力争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而不是机械地要求小麦、水稻、棉花等每种农作物,一律都翻两番。也就是说,要大力争取全面发展工业以及农、林、牧、副、渔五业的生产,充分挖掘耕地、山地、丘陵、草原、水面等广大国土和海域的生产潜力,而不再片面地强调那15亿亩农田面积。因此,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这个战略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首先,在农业和农业科学技术方面,我们要扬长避短,大挖潜力。事实已经证明,四年来由于下放了自主权,发挥了因地制宜的优势,全国农民每年集体分配的收入,比1957年到1977年的二十年间,平均增长了1.2倍。然而这只是个良好的开端。以粮食为例,目前各地高产区的单产,有的早已超过千斤,甚至出现了“吨粮田”。可是某些低产区,却长期徘徊在一二百斤之间。由于高产区和低产区的产量差距很大,而中、低产粮田又占粮田面积的大部分,以致按播种面积计算,1980年的单产,还不过360多斤,正因为这样,挖潜增产更大有可为。
今年夏收前后,我到天津、山东、河南、苏北、皖北等属于黄淮海平原的19个县市,考察中低产地区内由各有关科研单位主办的综合治理试点的情况。具体的事实和大量的数据证明:许多盐碱地、沙姜黑土地乃至沙荒地,经过兴修水利、改土增肥、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植树造林、发展畜牧业和农村工副业,时间不过几年,单产就由一二百斤上升到三四百斤;有的由三四百斤上升到七八百斤,甚至一千多斤。农民的收入,大多翻了一两番。尤其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年我参加土改的河南尉氏县,从前那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而今已成为一望无际的小麦田,还套种了棉花。每亩产值折粮可达千斤。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冲积平原,耕地与人口各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然而粮食尚未完全自给。主要因为总耕地中有三分之二的中低产田拖了后腿。
不久前,中国农、林、水利学会,在济南联合召开了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学术讨论会,各有关学科的老、中、青专家学者共350余人出席,提出了一批针对性很强的学术报告和建议,一致认为:在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援下,进行科技协作攻关,搞好综合治理,近期内即可实现粮食自给有余,五业兴旺发达。类似的情况,如东北的三江平原、中南的江汉平原、南方的红壤地带以及西南的云贵高原、西北的干旱地区,可谓比比皆是,都很有发展前途。
其次,调整改革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社队企业,促进农业产值的迅速提高,应该是力争“翻两番”的主攻方向。目前我国种植业的产值,仍然占农业总产值的65%左右,单靠种植业来打农业产值的翻身仗是很难收效的。因此必须突破这种现状,运用科学技术,发挥劳力资源的优势,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切实做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与产值。事实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出现了一批这样的典型社队,乃至县、专区和省。比如浙江,多种经营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四年来已猛增到63%以上,其产值按197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已增长了53%。江苏,1981年林、牧、副、渔业的产值,已接近农业总产值的一半,集体分配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22%。据我最近在上述各省市了解,凡是农业产值增长得较快的社队,都是因为大办多种经营而见成效。这些社队大多集中在沿海或交通发达的地区,农村科学文化水平比较高。看来,积极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普及推广各项生产技术知识,确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三,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工农业建设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科学技术和教育。联系到我国的实际,要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的迅速增长,必须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尤其因为我国的科技水平低,科技人员少,我们的科技人员就更加宝贵,科技力量就更要珍惜。可是,在多年来“左”的影响下,“不讲科学技术,农民照样种田”的思想流毒尚未彻底肃清,因此还需要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真正认识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使他们在其所属业务范围内,做到有职有权有责。信任他们,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凡是要求入党而又符合入党条件的,要和对待工人农民一样,吸收入党。不要把他们视若宾客,不要尽让他们挂上一些头衔,兼上许多职务,天天忙于开会,实际上并没有帮助他们发挥更多的作用。应当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真正关心他们,使他们能够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地贡献自己之所长。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农业科学技术界和各行各业一样,也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提高每一个成员的精神境界,树立起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有些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在边疆、在内地的同志,不大安心工作,要求调动,希望进大城市,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去。这与农业工作本身的性质和任务是有矛盾的。越是生产水平低、生活条件差的地方,越是需要我们去调查研究,去进行改造,去推广先进技术。同时,也有的同志,过于热衷个人单干,总想单独出成果,而忽视了生产的实际需要。由于农业科技的复杂性,许多课题项目,需要协作攻关,否则难以收效,或者造成重复浪费。从发展看,今后必须有一大批有抱负的科技人员,到山区、到草原、到低产地区,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干上十年八年甚至一辈子,这是一件大事,它将决定我们事业的进度和成败。为此,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各级农业学校招生时,是否可以着重吸收农村青年,并参照其农业实践的经验,而不单凭考卷的分数。
最后,要实现“翻两番”的目标,我们的科技人员,一定要和广大农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团结的纽带就是技术推广,科学普及。现在农民要求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日益高涨。我们应该主动地去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解放后,也的确取得了一批可贵的科研成果,而为农民所欢迎,生产所需要。但真正推广出去的,顶多还不到一半。最近我在河南参观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他们的成果不少,一再获得全国的或者省地级的奖励。可是推广出去的却不多。这类情况,其他科研单位也都存在。原因是在体制上,科研与推广是分家的,各自为政。同时,这几年的奖励办法,多以科研成果为主;评定技术职称时,也把重点放在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上,以致造成一种重科研而轻推广的现象。其实,农业技术推广和科学普及工作,不但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而且比搞科研更辛苦,也更复杂。我在国外访问时,发现从事农业推广的人员,有不少是硕士、博士,很受人尊重。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不加强推广和普及工作,那么科研的成果,即使再多再好,对于生产的发展,也不会起实际的作用,而且还违背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因此,在前十年打好基础的阶段,就要牢牢抓住推广这个环节,千方百计地把科学知识普及给亿万农民,把技术措施推广到千家万户,那么,2000年的宏伟目标,当然会实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