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有感于“外地人发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0-14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有感于“外地人发财”
白水
在有丰富水面资源的甘肃张掖地区,第一个养鸭专业户是个外地人,似乎有点令人费解,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劳动人民世世代代的辛勤劳作,各地形成了不少传统的生产门路和技术,这是群众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经验的结晶。历史沿袭的原因,特别是人们认识能力的局限,在某地是家家户户都能掌握的生产技术,在另一地常常可能是个空白。后者只要引进这种技术,就可以利用闲置的资源,创造出新的财富。丝绸古道鸭儿鸣,就是生动的一例。
对当地的自然资源能如数家珍,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也容易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对本地的生产潜力估计不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外地人有时来到这里,往往一眼看出大有用武之地。如果这个外地人是精通一行的行家里手,甚至能做出惊人的成绩。广东中山县有个生产队,有10多亩鱼塘,第一年包给一个人,包了1,300斤鱼,当年产鱼3,000斤。第二年,那人不敢承包了。外地的一个养鱼师傅,却愿承包5,000斤,结果产鱼6,000斤。
由于人员的流动,某些技术得以广泛传播的事,历史上是很多的。唐时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汉族的制碾磨、陶器、纸、酒等工艺及历算、医药等陆续传入吐蕃,对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由此我想到,今天,我们更应该自觉地组织农村“土专家”、“田秀才”广泛进行技术交流,开阔人们的眼界,普及多种生产技能,使闲置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张掖地委从群众养鸭中受到启迪,决定把10万余亩沼泽荒滩划给集体或个人承包,相信会取得好的结果。在一些经营有方的江南水乡,已树立起种植、养殖、放牧和捕捞相结合的“大水产”观念,对水面实行了多种经营,种菱、藕、芡实,养鱼、养珍珠等等,张掖地区不妨因地制宜一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