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县委书记的“陋室铭”——记昭平县张广山同志享受在后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0-14
第4版()
专栏:

县委书记的“陋室铭”
——记昭平县张广山同志享受在后的事迹
本报记者 衡志诚
十二大前夕,我来到广西昭平县采访。在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老梁的陪同下,登门拜访了县委书记张广山的家:
在总计不过44平方米的寝室里,箱箱柜柜不过两三件,大小床却有五张,其中还有两张是隔有上下层的架子床。看到这些横摆竖放的木床,我猜想他家人口准不少。一打听,果然不错:有母亲、三儿一女,加上他们夫妻俩,共有七口。寝室的后面有一间小厨房,这是去年县委院内家家都建小厨房的时候才盖的。他家没有卫生间,这对年轻人倒关系不大,但对于90岁的老母亲说来就不那么方便了,无论刮风下雨,老人家都得拄着拐杖,走近百米的路去上公共厕所。
我一面参观,一面和老梁、张广山的爱人老蒲交谈。从他们的谈话里,了解到不少有关张广山和房子的感人故事。
1980年春,县委大院内一幢崭新的三层楼竣工了。这在当时是县里条件最好的住房,每套两房一厅,带有厨房、卫生间、阳台。这栋新楼共有12套房间,原计划是修给12名常委的,被人们称为“常委楼”。可是临到分配的时候,刚从外地调来的县委书记张广山和县长、副书记们重新商议了分配方案。老张说,修了几套新房子,如果都由常委来住,怎能不脱离群众啊!不能按职务分,还是按照需要,分给困难户和确实应当照顾的户。他的意见,得到了几位领导同志的一致赞同。分配的结果,独生子女户住进去了,几代同堂的困难户住进去了,县委的几位主要负责同志至今还住在五十年代的平房里。书记不住“常委楼”,被昭平人民传为佳话。
也有同志为县委领导没有住上新房而惋惜。张广山总是说:我们县穷,等“五保县”翻身了,再改善也不晚呀。张广山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带领群众治穷致富上了。他和县委其他负责同志一起,一年坚持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乡下调查研究,力排来自四面八方的非议,领导群众在全自治区较早地建立起包产到户的责任制。去年全县粮食生产比前年奇迹般地增产四成,今年早稻又比大丰收的去年增产8%。与此同时,县委还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县办工业迅速发展,地方财政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县里手中有了钱,便开始为人民大办好事。去年以来,县城里有十几个单位动工兴建办公楼和宿舍楼,已有300多户职工迁入新居。此外,还新修了五条街道,铺上了水泥、柏油路面和自来水管。在县委院内,今年春天又有一栋为职工兴建的宿舍大楼破土动工了。不少同志都劝老张,这栋楼盖好后得搬家了,可是他还是微微地笑着说:“这栋楼早已有安排了,我们再等一等吧。”
离开昭平的前夕,我见到了刚从乡下回来的张广山同志。谈起这件事,老张显得深情激荡。他说:“我们入党,当干部,图的不是自己住好吃好、讲排场摆阔气,而是要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是我们党的好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看到那些没有房子住的困难户和应该照顾的家庭陆续搬进新房子,自己即使住得差一点,心里却感到很满足!”
张广山的一席话,使我找到了他为什么乐于住简陋房子的答案。
我联想起唐人刘禹锡曾经写过一篇流传迩远的《陋室铭》。张广山这些朴实无华的言语,不正是他铭诸肺腑、见诸行动的“陋室铭”吗?而这位县委书记的“陋室铭”,却闪烁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光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