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秘鲁 勒毕 弥罗——中国文献中关于古代中秘关系的信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0-17
第7版()
专栏:

秘鲁 勒毕 弥罗
——中国文献中关于古代中秘关系的信息
苏仲湘
东半球最早看到美洲大陆的人是哥伦布吗?这是世界史中一个令人很感兴趣的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为此写了大量的著述。有的根据对美洲发现的考古材料和中国文献资料的分析,认为在哥伦布之前,古代的中国人已经踏上了美洲大陆;有的则认为这些论据尚不充分或不可靠,因而持相反的意见。这种学术上不同意见的争论,反映了对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认真探索,不论其观点如何,都是弥足珍贵的。本文仅就中国文献中两则关于古代中国和秘鲁关系的信息,发表个人的一点粗浅理解,以作引玉之砖。
我国有《汉武洞冥记》一书,《唐书·艺文志》题为东汉郭宪所撰。它记述了汉代的异闻杂事。可注意的是,其中一则记载说:“汉元封五年,勒毕国贡细鸟,以方尺玉笼盛数百头,大如蝇,其状如鹦鹉。”这种色彩美丽如鹦鹉、体小如蝇的“细鸟”,岂不正是蜂鸟吗?它乃是美洲的特产,沿太平洋岸均出产。勒毕当为毕勒的倒误,亦即今秘鲁的异译。正如有人指出,自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之后,这个大陆的国度、山川的名字,大都为他们所新加,然而秘鲁却是仅存的印第安旧名之一,其意为“玉米之仓”。故1544—1824年间,西班牙曾设秘鲁总督辖区,其范围很广,包括了除委内瑞拉以外的全部南美殖民地及巴拿马。按这条纪载的物产和地貌,可知这应当是来自美洲的使者。他们乃是中国旅行者业已到达美洲后进行友好互访的使者。这则留下了来访的具体历史年代的纪载,应当说,是一条可贵的文献。
唐代的中外交通广泛开展,同代人多有记述。有苏鹗所撰的《杜阳杂编》一书,其中纪称:永泰元年,东海弥罗国贡碧蚕丝,云“其国有桑,枝干盘屈,伏地而生,大者亦连延数十里,小者亦荫百亩。”“丝”亦谓之“金蚕丝”,“虽并十夫之力,挽之不断。”这里所说的丝,显见乃是龙舌兰纤维。状其质地强劲,而说十夫挽之不断;状所见叶之新老,而有碧金之述。桑树盖即龙舌兰本身,因其为多年生草本,叶丛生,故有“枝干盘屈、伏地而生”,连延里亩的写照。至于弥罗国之名,实即秘鲁的又一别译,它地处东海,方位相合。这个材料和上述材料又可互相印证。它应是我国文献中关于美洲使者的又一纪录。
由此可见,在中国文献中,可以发现中国人民和美洲人民古代交往的不止一次的足迹。中国是几千年来保有不间断的丰富文献的国家,如果继续仔细搜求,也许能够找出更多的线索和材料。古代人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以及传述的变异,常在中外交往的记述中染上神异的色彩,致使他们的撰述每被看作玄怪之谈,容易受到忽略和轻视。然而,在这些带有神异色采的絮状溶液中,可能沉淀着有价值的信息,是值得很好探索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