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重视国际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历史经验的研究——读《〈拉普〉资料汇编(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0-20
第5版()
专栏:

重视国际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历史经验的研究
——读《〈拉普〉资料汇编(上)》
顾骧
《〈拉普〉资料汇编》是“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之一,它介绍的是曾经活跃于苏联二十年代文坛上一个大名鼎鼎的文学组织——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拉普”)的情况。集子编选了有关会议文件、论战资料,给我们提供了“拉普”的思想纲领、艺术纲领、文学主张等的第一手材料。“拉普”对我们并不陌生,早在三十年代,就有一些零星材料的介绍。如1932年12月的《文艺月报》上,就刊有冯雪峰的有关译作。这本资料集所收1924年俄共中央出版局召集的文学会议,围绕“拉普”的文学主张及俄共的文艺政策等问题进行的论战言论,就曾由鲁迅收集在所译的《文艺政策》一书中。然而,对“拉普”的知识,我们毕竟还是一鳞半爪,缺乏系统的研究。在苏联,虽然这个组织自1932年已被宣布解散并受到了批判,但是,对“拉普”的评价,随着政治形势的变迁,也大有差异。这本资料集的编译,对我们研究苏联建国初期的这一文学流派很有用处。
从“拉普”的资料集,使我联想到前两年出版的另外两本书:一本是郑异凡编译的《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论争资料》,一本是戈尔布诺夫
(苏)著的《列宁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后一本书的观点我们可置而不论,它引用的档案材料确是十分丰富的,也可视作一本关于无产阶级文化派的资料集。这三本资料集的出版,反映了我们思想文化界,在经过十年动乱之后,深切地感到对国际共运史上出现过的“拉普”、“无产阶级文化派”这一相同的文化流派,有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
如所周知,“拉普”与无产阶级文化派有着思想联系。它们反映了苏联建国初期在无产阶级文化问题上的一股“左”倾思潮。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挑起一场又一场的争论,长达十年之久,这是颇堪思索的。毫无疑问,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当然要建立自己的文化。但究竟什么是无产阶级文化?应该如何建立无产阶级文化?怎么样进行文化革命?从无产阶级文化派和“拉普”的理论和实践中,有许多教训可资总结。“拉普”与无产阶级文化派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在某些观点上也有着一些分歧,各自进行的争论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拉普”的基本观点与无产阶级文化派一致,它属于无产阶级文化派的行列,这是自不待言的。它们在组织上反对或无视党的领导。在理论上的错误,最主要的是:以极左的面貌,用虚无主义的态度,反对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排斥和敌视知识分子
(在“拉普”那里,就是对待“同路人”问题)。不能把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思潮看作是个别人的过错与罪孽,须知,无产阶级文化派所领导的协会,是一个广泛的群众性组织,人数曾达40万之众,“拉普”也曾拥有一批数千人的作家、批评家的会员,它们都掌握了一批刊物。这股“左”倾社会思潮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需要认真进行总结、研究。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告诉我们,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必须把它放在世界革命的背景里;同样,观察以往革命文艺运动的若干问题,也必须把它看作是某种国际现象,这样才易于理解。所以,研究国际共运中文艺历史经验,学习列宁对无产阶级文化派斗争的理论遗产,对我们掌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我国建国之初,并没有重复苏联历史上无产阶级文化派的错误。比如,在党中央领导下、在周恩来同志主持下进行的戏曲改革工作,虽然不能说没有不足之处,但总的说来是十分成功的。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前夕,就曾提出,对旧的戏曲,要区分为有益、有害、无害的政策;1951年,又对戏曲界作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题词;同年,周恩来同志签发的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即著名的
“五·五”指示),为戏曲改革工作制定了正确的政策。在中国这样一个悠久文明的国度里,对于有上千年历史的戏曲艺术宝库所做的整理工作,对于牵涉300余个剧种、数千个团体、几十万艺人的戏曲所进行的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改革工作,是共产党人掌握政权以后,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对待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的一次十分成功的尝试,这个尝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以为,在国际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戏曲改革工作,使不少濒临灭绝的剧种得到复苏,并挖掘、整理、创作了一大批丰富多采的剧目。建国后的十七年,我们文艺工作固然有过偏差和失误的教训,但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总结。
可惜,我们没有能够将这些成功经验都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左”的思潮逐步滋长,在1962年后,“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上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并且在后来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则把这种“左”的偏差推向登峰造极的地步。林、江之流所作所为,正是当年无产阶级文化派思潮的继续与发展。他们对人类文化遗产,统统贴上“封、资、修”的标签,干脆来一个“彻底扫荡”。对待知识分子,除了他们豢养的个别御用文人外,则是全部作为专政的对象。这是对人类文明的反动。千古文化,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文化大革命”运动,实际上成了毁灭文化的运动。他们的理论与实践,比之无产阶级文化派犹有过之。这个历史教训,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已经作了正确的总结。胡耀邦同志指出:“过去由于‘左’倾思想和小生产观念的束缚,在我们党内相当普遍、相当长期地存在着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它严重地妨碍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当然这并非说,我们对国际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史上的经验教训的探索已非必要了。今天,我们正面临着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是什么关系?是统一的、结合的、互相促进的关系呢?还是对立的关系呢?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的要求,与有文化的要求是相互排斥、不能相容的吗?重视了科学文化就会削弱共产主义思想的作用吗?难道革命的理想、道德、纪律不是总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相联系,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正是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吗?我们还有没有象斯大林所批评的“决心歌颂我们没有文化”的现象呢?这些并非是每一个人都明白了的。与此相联系的,究竟怎样看待今天的知识分子?在阶级属性上,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还是一种异己力量?就整体而言,知识分子至今还立足于工人阶级之外、还需要把“转移立足点”作为“首要任务”吗?知识分子不应该与工人、农民一样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吗?这些也并非是每一个人都明白了的。由此看来,结合学习、贯彻十二大的精神,研究历史经验还是十分必要的。这三本资料集的出版,在今天也还是很有用处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