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阔别三十五年的祖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0-21
第4版()
专栏:

阔别三十五年的祖国
杨汉沪
编者按:杨汉沪系美籍建筑学家,原国民党贵州省主席杨森的儿子。1948年去美国留学,今年5月应邀来北京、重庆讲学。这篇文章是他回美国后寄给北京市政协的。
应北京、重庆等几所建工学院的邀请,今年5月我回到了阔别三十五年的祖国访问并讲学。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多星期,但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我出生在上海,童年是在重庆度过的。自1948年离开中国前来美国留学,至今已整整三十五年了。三十五年来,我无时不怀念我生长的祖国。故乡嘉陵江清澈的流水,歌乐山挺拔的松柏,南开中学梅花掩映的小路,都邮街熙攘的人群,都令我时常回忆,时常思念。回到祖国,见到了记忆中的山水草木,重逢了朝夕思念的亲友故旧,遍尝了北京、四川的著名食品,尤其看到了祖国的巨大变化,真令我感慨万千。
北京给人以广阔宽敞的感觉,这正是我们中国广壤辽阔的代表。建筑、街道、城区布局整齐划一,使人既佩服我们祖先的设计智慧和建筑技巧,又赞叹中国现代建筑工人、技术人员的努力。但如果在改建的过程中更注意一下避免单调,那会使这著名的古都成为更有特色的现代化都市。我很欣赏那成群结队的自行车,象无声的鸟群来往飞翔,这既无害于公共环境,又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益。我到过世界上许多著名都市,也许只有北京的街道才宽阔得足以容纳如此众多的自行车。
如果说北京的特色是雄伟、宽广,那么重庆则是巍峨、挺拔的山城。更新中的重庆已一改旧颜,郊区的变化比市区还明显,单是过去的郊区小镇沙坪坝就变成了拥有几十万人口的卫星城镇。当家姐指给我看在我就读的中学一片荒野上建设起来的一大片住宅区时,我非常吃惊。那条进城的20公里长的公路两旁,建筑物几乎连接起来了。高大的建筑物中偶尔间杂着一两栋因防空涂成黑色的旧房子,才使人掠过一丝抗日战争时期的影子。
大学里的主人安排我游览了长城、故宫、天坛和重庆郊区大足石刻等许多名胜古迹。登上巨龙般的长城,大好河山尽收眼底,“一览众山小”的诗句立刻浮上脑际。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这伟大的建筑正是我们的骄傲,天坛祈年殿的巨大屋顶不正是代表苍穹吗?在这里,伟大的建筑真正起到了符号的作用。被称为中国三大石刻之一的重庆郊区大足石刻,是北魏到唐宋数百年间建成的。上万尊摩岩造像栩栩如生,令人目不暇给。建筑、雕刻、绘画从来就是三位一体的,宝顶山的艺术珍藏尤其丰富,这伟大的艺术宝库给我这个建筑师许多有益的启示,同时,我认为这里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课堂。
山河的面貌变了,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变了。无论在北京或重庆,无论是大人小孩或男人妇女,人们的脸上都显出愉快满足的表情,似乎对前途充满信心。他们态度诚恳,守秩序,讲礼貌。警察、海关人员、清洁工和其他服务人员都很负责。重庆的交通向来是不方便的,从前汽车少,又落后,人们形容说是:“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下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我上中学时,星期六挤不上公共汽车,常常同姐妹们一起沿着嘉陵江边的小路,步行两小时进城回家。今天江边公路铺上了光洁的柏油,汽车一辆接一辆。当然还是拥挤,却有一些佩戴“义务交通员”臂章的老大爷、老大娘在维持秩序。据说他们是退休工人,很有权威,代替了忙不过来的警察。因此,上车下车有条不紊了。
我的家人很多,兄弟姐妹们都过得很好。在北京的两个姐妹,一个是中央乐团的演员,一个是首都医院的大夫。在重庆的姐姐退休了,每个月有退休工资,还有和在职时一样的公费医疗。一个妹妹我走时不到十岁,是政府把她培养成了建筑工程师,据说她参加了长江大桥和许多市政设施的设计。有关部门还特意通知在广安老家的弟弟来和我聚会。这个当年五、六岁的小兄弟,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还是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呢。他们的孩子都长大成人各得其所了。我们家可说是中国新社会的一个缩影吧,人人安居乐业。我漫步在宽敞的人行道上,街头食物丰盛,人们面带笑容,衣着整洁自然。今日的北京天桥、重庆大阳沟,我也没有看见一个乞丐。我对自己说变化真是太大了。想当年我离开重庆时,我父亲正由贵州省主席调任重庆市长,如果他还活着,见到今天的情景,他该说些什么呢?
祖国的建设很快,但比起国外来,还有很大的差距。我是建筑学教授和建筑师,在北京和重庆,我介绍了美国的建筑思潮、城市建设、建筑教育和我自己的建筑设计哲学和作品。虽然有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但看见我的同行们好学求知的热忱,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消化理解,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建筑作出贡献。学生们的求知欲更是强烈,不但认真的记笔记,晚上还约我去教室批改他们的作业。将来国内的条件提高,教育设备改进之后,相信他们会有更高的造就。
祖国在进步,但不是没有缺点。比起工业化国家来,差距还相当大。比如办事的效率问题,我在各国讲学旅行,办签证一般半天就行了,可是在中国得两个礼拜。崇洋思想也相当严重,认为外国什么都好,甚至说的话也好。我在北京友谊宾馆下榻,在饭厅吃饭时我讲中文,服务员不理不睬。后来我改说英文,服务员立刻蜂拥而至。中国人在中国要说英文才受人注意,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全世界成百个国家和地区,各有所长。向世界学习是好事,但是要当心,洋人也有不高明的。同时,国内一般的居住条件还很差,尤其是卫生设备缺乏。重庆的人行道过于狭窄,人都涌到街心了。公共娱乐设施很少看到,城市里的污染相当严重。值得一提的是,嘉陵江上造纸厂的白色泡沫据说流了许多年了,清澈的江水也不见了。长江三峡的风景区也没有“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天然景色了,取而代之的是光秃的山岭上偶有工厂冒着黑烟,真是大煞风景。我认为主要的问题是人口的爆炸。因为人太多,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就到处砍树开荒,不顾破坏生态平衡。难怪去年洪水淹没四川,这可说是自然界对我们的惩罚。人口爆炸,学校、住宅、交通卫生设施、娱乐场地都不够了。这样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准都很难提高,儿童也不可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将来也难成为合格的公民。听说国内已经引起了重视,现在提倡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小孩,这是有远见的。海外的中国人都希望伟大的祖国很快飞起来,但一定要排除人口问题这个障碍。
我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了。由于身体不适只好放弃了上海、成都、武汉、广州、湛江等地的讲学邀请,对那些地方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朋友们只能表示歉意了。在北京和重庆虽然逗留的时间短暂,但亲眼见到了祖国的巨大进步。有关的官员、政协的友人、学院的教授和同学们以及我的亲友们对我的亲切关怀,他们惊人的工作热忱,充满说服力的语言,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我对祖国的爱意。我真正意识到祖国的现代化一定会实现,我希望有机会再回来,为了祖国的进步繁荣,久离祖国远在大洋彼岸的炎黄子孙,也将尽一份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