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成都名小吃名不虚传 整顿后的小吃店,制作水平提高了,营业时间延长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0-23
第3版()
专栏:

成都名小吃名不虚传
整顿后的小吃店,制作水平提高了,营业时间延长了
本报记者 黄文福
过往成都的人,大都忘不了两件事:一是饱眼福,游览武侯祠、王建墓、杜甫草堂、薛涛井等古迹;二是饱口福,品尝“龙抄手”、“钟水饺”、“谭豆花”、“赖汤元”、“担担面”,“珍珠元子”、“三友凉粉”、“陈麻婆豆腐”等风味小吃。
成都小吃,品种多达200个以上,风味独特的约有60多种。现在经营名小吃的19家店铺,几乎每一家招牌的由来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拿“陈麻婆豆腐”来说,源于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同治初年,那时成都北郊万福桥有家小吃店,主人是个中年妇女,丈夫姓陈,因为女主人脸上有几颗麻子,就以“陈麻婆”闻名四方。开头是有些挑油担子的脚伕,常在陈家小店歇脚,他们花几个钱到集市上买点豆腐、牛肉,从油篓子中舀几勺菜油,请陈大嫂加工。说来也怪,平平常常的豆腐、牛肉,经过陈大嫂精心烹制,味美无比。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麻婆豆腐”的名声不胫而走。
但是,成都名小吃也有过“砸招牌”的日子。因为质量差,“陈麻婆豆腐”就曾受到《天府旅游》杂志点名批评。还有那家“韩包子”,由于拌馅时盐放得太多,顾客吃了一个,咸得不敢吃第二个。
今年2月,成都对名小吃店开始进行以“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服务质量”为中心的全面整顿,恢复传统特色,提高质量。为此,各名小吃店根据本店的历史沿革、传统技艺,实行“五定”:定质量标准、定操作规程、定配料比例、定技术人员、定技术职责。
经过半年的扎扎实实的工作,果然面目一新。还是说“陈麻婆豆腐”吧:没搞“五定”以前,大锅烧豆腐,一锅就是100多份,到后来锅里的豆腐都凉冰冰的,失去了“麻婆豆腐”鲜、烫的特点。如今恢复了小锅烧,顾客吃着热乎乎的。
“治德号”以小笼粉蒸牛肉著称,已有五十余年历史。有段时期不注意选料和配料,什么样的牛肉都凑合。通过整顿,他们千方百计联系货源,选用剔净筋缠的牛腿肉、夹底肉做原料,严格按配料比例加太和豆豉、郫县豆瓣等,还按季节配上香菜、芹菜、葱花等,风味不减当年,价格不变,每份2角4分。
今年4月,名小吃店邀请各界代表和“老成都”,对22个名小吃品种进行质量鉴定。8月中旬,22家名小吃店又举办“名小吃汇报、表演、鉴定周”。通过这些活动,各小吃店根据群众和专家的意见,把成都名小吃的水平,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通过整顿,各名小吃店还普遍延长了营业时间,从早晨六、七点一直卖到晚上十来点钟。各店还都注重清洁卫生,有的摆设花草盆景,各店都服务到桌,筷子坚持用白纸包头,人们说:成都名小吃,开始名副其实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