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林茶为主 多种经营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徽州山区生产大有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0-24
第2版()
专栏:

林茶为主 多种经营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徽州山区生产大有发展
本报讯 《安徽日报》记者鲍杰报道:安徽省徽州地区努力恢复和发展林茶生产和其他多种经营,取得明显效果。1979年以来全区造林110多万亩,新辟茶园16万亩、桑园2.5万亩、果园6,000亩。这个著名的产茶地区,今年已收购新茶38.9万多担,超额33.4%完成了国家收购任务。继“祁红”1980年荣获金质奖章,“屯绿珍眉”荣获银质奖章后,今年绿茶珍品“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再次被评为全国名茶。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安徽省茶叶、木材的重点产区。其他土特产,如枇杷、雪梨、桔子、香榧、山核桃、猕猴桃等果类也很丰富。这个地区的商品经济历来比较活跃,素有“无徽不成镇”之称。可是,长期以来山区生产发展不快,群众生活不富裕。1979年春,地委负责同志带队到山区作了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根据徽州人均9亩山、7分田的情况,提出“林茶为主,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山区生产方针。按照新的山区生产方针,从社队到地县都制订了发展多种经营的规划,要求到1985年全区人均收入达到360元,争取达到400元以上。为解决山区粮食问题,对缺粮社队实行定销,把口粮标准从480斤提高到520斤。
三年来,全区共退耕山坡粮田21万多亩,全部种上了茶叶和树木。在大面积还林、还茶的同时,积极实行科学种田,提高单产,使粮食总产保持在正常年景9亿斤左右。
去年5月份以来,徽州地区根据中央《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展了林业“三定”。全区11,000个生产队和林场,明确划定了山林权属,定权发证的山场有1,200多万亩,给21万农户划定了自留山140多万亩,户均有山6.8亩。林业“三定”调动了农民经营荒山秃岭的积极性。全区200万亩荒山,已有64%实现了绿化。今年农民在自留山上造林就达9万亩。为了帮助山区发展生产致富,上级主管部门从1979年开始每年给贫穷的地方发放扶助资金和提高育林基金补助标准。歙县向社队发放无息贷款240万元。全区林业、农业、供销、外贸部门还主办各种训练班,为农村培训技术骨干,同时派人深入山区,传授技术,指导生产。
方针对,政策好,措施有力,农民经营山区的积极性高涨。歙县溪口公社牛石坞生产队的农民,在一片荒瘠的山岗上造出了一层层宝塔式的梯地,去年全队收入比1973年增加了10倍。太平县采取“管理一本帐,审批一支笔,砍伐一把斧”(由护林员监砍)的办法,全县森林覆盖率已由1975年的34%上升到43.9%;木材蓄积量达260多万立方米,比过去增加了38.5%;每年交售给国家的毛竹由32万根提高到106万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