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盖起万间农房 省出千亩耕地——六合县八一公社因地制宜建设居民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0-24
第2版()
专栏:

盖起万间农房 省出千亩耕地
——六合县八一公社因地制宜建设居民区
本报记者 王孔诚
提起建设农房,有人总把它和占用耕地联系起来。其实,这并不是一条定律。江苏六合县八一公社四年来共建农房2.3万间,使90%的农户住上了新瓦房;人均住房面积从10平方米增加到22平方米,可是竟然节省出3,259亩耕地。
这几年,八一公社粮食生产和经济收入都有了较大增长。去年,农业总收入756万元,比1977年翻一番,人均分配157元,等于1977年的两倍半。生产的发展带来生活的提高,社员们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出现了“家家备料,村村动土”的热烈景象。
一个紧迫的问题摆到了公社领导面前:全社的土地不足3万亩,人均才1亩零6厘。如果在用地上失去控制,不光会影响当前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还会带来长期的难以弥补的灾难性后果,贻害子孙后代。公社党委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肃性。他们发动全体社员、干部反复学习讨论党的有关文件,仔细分析本地的地理条件,广开言路,经过几次反复,本着“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制订了农房建设规划。规定了实施规划的细则。在公社、大队两级建立了建房小组,保证监督规划的贯彻。
八一公社地处长江北岸,河网纵横。早在七十年代初期,他们就进行了农田水利建设。先后花了七年工夫,开了总长57公里的11条生产河,填了老河,使水系趋于合理。这些生产河如棋盘一样分布在公社田野里,河堤宽阔,栽的树木已经成荫。新的农房建设规划决定拆除老的自然村,把房子成一字形建在河堤上。具体设计是:河边留3米保护河坡的青坎地、6米路面,中间是6.5米房基,外加前后檐滴水6米,房后背河处为菜地。规划规定社员新房建成,必须交出老宅基地。
最近,记者在八一公社采访,社队干部和社员都称赞新农房建设结合了当地特点,对上了社员的心意,好处实在很多:
有利生产。河在田中间,路在堤面上。依河傍路建房,社员上下工方便、生产方便,水陆运输方便。
节省土地。过去全社有500个自然村,每村20户左右,还有一户一舍的。这些村舍由于未经规划,房屋散乱,人均住房面积不多,占地不少。如今大部迁到河堤上,房屋整齐划一,人均住房面积较过去扩大一倍,旧自然村平整后,还多出土地3,259亩。
便利生活。住在河堤上,人畜吃水用水方便,菜地浇灌方便。由于住房比过去集中,又靠大路,交通便利,连用电拉线也简便。每两条生产河的交汇点是大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会、买东西都比过去少跑不少路。
美化环境。纵横交错的生产河本来就整齐,两岸盖上农房更显得整齐。过去河堤经过绿化,已见成效,如今社员屋前屋后栽树,更加郁郁葱葱。白天看村子,是左右成行的林带。晚上看村子,是鳞次栉比的灯市。
八一公社的农房建设的确让人赞叹,江苏省和南京市的有关部门很重视他们的经验。不过,也有参观者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你们这样规划是不错。将来怎么办呢?人口总是要增加的。”实际上这个问题他们早已考虑到了。公社党委书记说:“人口增加以后怎么办?一句话:拆掉平房盖楼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