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开创新局面要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0-25
第1版()
专栏:社论

开创新局面要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党的十二大描绘了四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任务。这个任务是光荣的、有充分客观依据的,又是艰巨的。它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和我国各族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更丰富、更深刻的认识,表现出我们的不可动摇的决心和志气。在学习十二大文件的时候,人们都在考虑一个问题:自己的地区、部门、单位,怎样才能迈出新的步伐,打开新的局面?
开创新局面,要做的事情很多。重要的一条,是使广大干部群众,首先是领导干部,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或者说有一种革命风格。概括地说,就是十二大报告中提到的“振奋精神,开拓前进,坚毅不拔,奋斗不息”。有了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或革命风格,才能使十二大确定的方针任务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在实践中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
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所以能取得巨大的进步,根本原因在于党中央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正确开展了两条战线的思想斗争,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深刻的变革。历史性的伟大转变的实现,靠的是解放思想;全面开创新局面的伟大任务的实现,要靠继续解放思想。新局面的出现是同继续进行改革分不开的。改革的目的,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出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几年来的经验证明,哪个领域清除“左”的影响比较彻底,能够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坚持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哪个领域改革的步子就迈得扎实、迈得大,取得的成绩就显著。经济战线上,农业一马当先,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即使是农业,要更上一层楼,也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展眼界,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措施。各个领域如此,各个地方也是如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的地方、部门面貌变化很大,有的变化较小。为什么?还是同思想解放不解放、能不能进行切实的改革有关。改革才有出路。各条战线、各个地区、各个单位要打开新的天地,都应当立志改革。要敢于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不等于每个人思想上也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某些方面改革的成功,不等于应兴应革的任务都已大功告成。对于许多同志来说,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进一步端正思想路线,打破头脑里长期形成的一套束缚我们事业前进的老框框,还是一个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古往今来,一切重大改革的实现,一切有历史意义的新局面的出现,都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我们要开拓前进,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定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障碍,甚至走一点弯路。这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有这种思想准备。在开拓中遇到困难便丧失信心,感到没有出路,没有前途,那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在改革中碰到阻力,碰到矛盾,便半途而废,甚至想回到老路上去,也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列宁说:“谁害怕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困难,谁被这些困难吓倒,谁见了这些困难就悲观起来或者惊慌失措起来,谁就不是社会主义者。”中国女排处逆境而不气馁,敢于“碰硬”,顽强拚搏,显示了开创新局面的崇高风格。她们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很值得学习的。
我们要有创大业、攀高峰的雄心壮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不提浮夸的口号,不搞高指标,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真正的实事求是,本身就必然要求有革命精神、雄心壮志。毛泽东同志很欣赏斯大林的一句话: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这几年,党中央总是要求我们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振奋精神,有所作为。客观条件不具备的事情,硬要冒冒失失去做,固然不是实事求是;客观条件基本具备,经过努力可以办到的事情,不去争取实现,也不是实事求是。指标过高,脱离实际,固然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指标定得低于实际的可能性,不费力气就可以实现,也不足以激励士气,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聪明才智。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是有科学根据的,但要实现又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作出巨大的努力,要有一股革命精神、革命干劲。“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应当加以抛弃。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等待观望、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加以改变。处在中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干部,就是要有“不登南天门非好汉”那么一种气概!
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要把中国这样原来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性工程之一。这个事业的许多课题,是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和解决的。”历史赋予我们重任,人民对我们寄予厚望。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只有十八年的时间了。时不我待,我们要放开眼光,拿出魄力,以最佳的竞技状态,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在祖国的辽阔大地上,干出一番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伟大事业。我们的后代回顾二十世纪末叶这段历史时,将会对我们作出评价。无非是三种可能:说我们是“有为之人”,说我们是“平庸之辈”,说我们是“昏愦之徒”。同志,请认真想一想,自己究竟属于哪一种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