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浙江大学校长杨士林等同志谈 对当前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意见 逐步进行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和学制改革;招生和分配要有统一计划;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0-26
第3版()
专栏: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浙江大学校长杨士林等同志谈
对当前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意见
逐步进行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和学制改革;招生和分配要有统一计划;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
本报讯 记者马力、周祖佑报道:浙江大学校长杨士林,副校长王启东、吕维雪,在学习十二大文件过程中,分别同记者谈了对当前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的意见。他们认为:
(1)单一的本科大学不适应国家的需要。逐步进行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和学制改革,这几年越来越迫切了。国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从浙大这几年毕业生分配的情况看,大体情况是:一类是从事科学研究,最高的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这类毕业生需要有深厚的科学理论基础;第二类是到工厂、企业搞工艺或产品设计;第三类是在生产现场搞技术工作。这后两类都需要有现场操作能力,专业对口的要求更高一些。这三种人,培养的目标、内容不应该一样,学制也应有所不同。然而我国现在理工科大学大部分是本科四年制,把这三种不同要求的人放在一起培养确实有困难。毕业生往往不能适应多方面的要求。因此,必须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既有大学本科,又有各种专科。学制有两、三年的,有四、五年的,还有进一步深造的研究生。全国重点大学理应担负起为国家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任务。
与高等教育有联系的,是中等教育的结构改革。应该大力发展中专和职业学校,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比如,目前大学和科研单位的辅助人员很缺,或不合格,这类人员需要经过专业训练,不宜由普通中学培养,也不应由大学培养,更不该由顶职人员充任。浙江高考录取分数线在全国最高,而招生名额有限,这是一个矛盾。即使有条件都招进大学,毕业后分配做中专毕业生可以担负的工作,也是人才的浪费。象浙江的情况,就应该多办些中专和大专。这对于加快培养人才的步伐有好处。
(2)招生和分配要有统一计划。他们认为,毕业生的分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分配不当,造成人才浪费。今年浙大光仪系有个毕业生分配到某个部门,以后又辗转分到这个部门下属的一个基层单位去当仓库管理员。管仓库,有一般的光学仪器知识就可以了,要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去管,在目前人才紧缺的情况下,确实有点大材小用。还有一个毕业生是学金属材料的,也被分配在杭州市某单位管仓库。现在是培养的单管培养,分配的单管分配;培养人才的单位对国家需要心中无数,管分配的单位有时则感到毕业生难以安排,不是按照毕业生的情况,分配到需要的部门,而是按毕业生的人数,分到省和地区。加上人事部门不懂技术,因而常常出现“乱点鸳鸯谱”的情况。浙大曾经有个学硅酸盐的毕业生,因为带了个“盐”字,就被分到海滨盐场去工作。分配不当不但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使国家蒙受损失。
另外,我们现在每年招生,主要不是根据国家需要,而是根据学校的“优势”——哪个专业教师力量雄厚、设备条件好,就多招些学生;反之就少招些学生。这样,长的就愈长,短的就愈短。当然,学校的长处要发挥,但不与国家需要相结合,是要吃亏的。他们希望国家有一个统一的招生计划,以减少培养人才的盲目性。
(3)培养人才必须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目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师队伍的流动和更新的问题。浙大有教师1,800多人,其中教授47人,副教授212人,讲师1,100多人,助教400多人。这支队伍是好的,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工作勤勤恳恳。但按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来要求,已感到不适应了。主要问题有:
一是从教师队伍的结构来看,是个上大下小的陀螺形,不能建设成学术梯队。浙大现有的1,800名教师中,讲师以上占了1,400多名,而讲师中的许多人,也快晋升到副教授的队伍中来了。大批同样水平的教师窝在一起,谁都不能指挥谁,很难出成果。
二是从五十年代开始,我国高等学校学习苏联的经验,着重培养各种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才。他们学习的专业和知识面比较窄,这在当时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各种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才来说,是必要的。浙大教师中还有一部分是这个时期的毕业生。现在由于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他们从事教学和科研就感到有些不适应了。其中一些人可以通过学习提高;另一些人虽不适应高等教育工作,但他们可去工厂、企业搞技术工作,他们同样是十分宝贵的人才。应该有个办法允许这批人流动,让他们发挥更好的作用。现在是死水一潭,人才浪费严重。
三是这支队伍在老化。浙大教师大部分是中年知识分子,再过几年,中年就成了老年,400多名助教中,约有200多人是“文革”中毕业的或是“工农兵大学生”,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工作。浙大有许多老教师在担心接班人的问题。
他们认为,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是补充新鲜血液,实现新老交替,建立学术梯队。浙大这几年想从优秀的研究生中多留一些人,但是办不到。教育部下达的全校教职员工编制为4,520人,现在该校有4,544人,已经超编。老的调不出,新的就进不来。浙大现在积聚着大批人才,挤在一起,使有的人无用武之地。据几位校长估计,浙大现有的中年教师,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可以调出支援其他部门。但现在调出一个人非常不容易。除了人才的流通渠道不畅外,教师一般的不愿外调。因此,除了学校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外,应该为外调的同志创造一些工作条件,并保证不降低生活待遇(如住房条件等)。这需要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不是学校一个单位所能解决的。这方面国家应该有明确的政策,鼓励这部分教师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