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爱护文学新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0-27
第5版()
专栏:文艺随笔

爱护文学新人
舒霈
常常听到一些活跃于当今文坛的中青年作者叫苦不迭:约稿的太多,简直应付不了。听说,有一位作者,发表了几篇作品,稍稍有了一点名气,报刊、出版社、电影厂的编辑就蜂拥而至,约稿的信电纷至沓来,在同一时间,竟然有二三十家报刊向他组稿索稿。还有一位作者,干脆在自己的房间里挂了一块小黑板,上面记载某月某日某刊物约什么稿件,录以备忘,以便按时交卷。这样的事例并非绝无仅有,而是不少作者都有过的遭遇。
在约稿者的热情包围下,个别修养、经验不足的青年作者,不免被搞得晕头转向,以至有点飘飘然、昏昏然。大多数作者对此引以为苦,而又无法摆脱。细心倾听一下一位女青年作家坦率、真诚的心里话吧:“约稿一般不愿答应,但又担心自己是青年,拒绝人家的好意说不过去,结果作者被动工作,在各刊物的‘指挥’下写作,零打碎敲,不利提高。”
事情确乎是这样。作者并非写作机器,无论他才思多么敏捷,精力多么充沛,也难以承担名目繁多、源源不断的“加工订货”任务。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一些中青年作者能写出几篇好作品,和他们有着一段丰富的、坎坷曲折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他们植根于群众生活的土壤,了解人民的欢乐与苦恼,希望与追求,有了真切的感受,才能诉诸笔墨,塑造出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如果割断作家同人民生活的联系,那他们的创作生命就会枯萎。当前文学创作中出现一些浮光掠影以至胡编乱造的东西,恰好说明了一些中青年作者生活根底很浅或游离于现实斗争之外。我们的报刊、出版社,作为文学事业的组织者,理应为中青年作者提供一些条件,鼓励和帮助他们投身于人民建设新生活的洪流,从群众生活的矿藏里不断开掘出文学艺术的原料。试想:如果作家生活库存的原材料短缺,又如何能加工制作出人民需要的精神产品来呢?
创作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精神劳动,它是作家个体的、创造性劳动的产品。它不能象工业产品那样,按照同一的规格成批地大量生产出来。要创造出在艺术构思上独出心裁、艺术风格上独辟蹊径的文学作品,就得给作家足够的酝酿、准备、思索的时间,精益求精、刻意加工的时间。如果限期交卷,不问质量高低,一律照登,那就会使一些作者养成一种一挥而就、潦草马虎的写作习惯,严重妨碍创作思想艺术质量的提高。据悉,有的准备打印征求意见的作品原稿,还没有来得及打印出来,有的刊物就匆匆拿去公诸于世了。更有甚者,某作者准备扔进字纸篓里的废稿,一刊物编辑拿到手竟如获至宝。这种做法怎么能不助长粗制滥造呢?其结果,势必为精神生产中的次品、等外品乃至废品大开绿灯。平庸、低劣的作品充斥市场,岂不败坏读者胃口、贻害广大群众么!
编辑是“在某种程度上指导作家、教育作家的人”(高尔基语)。他们在向作者约稿的时候,首先应当考虑:怎样做,才有利于中青年作者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创作质量的提高。千万不要把刚露头角的中青年作者搞得疲惫不堪,使他们没有充分的学习、思考、探索的时间,以至两脚离地,脱离了哺育他们的土壤。当然,从作者方面来说,也要取一种严肃的写作态度,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对于约稿者不能有求必应,来者不拒。“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精心写作,以质取胜。如果编者约稿,作者写稿,都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那就一定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作出更好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