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关于实现战略目标的步骤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0-29
第5版()
专栏:

关于实现战略目标的步骤问题
马洪
根据对客观条件和任务的分析,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不可能有很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又必须力争一定的速度。这个与国情相适应的经济发展速度就是前面所说的“保四争五”。没有这样一个速度,“六五”期间不仅不能为未来的国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而且连维持现有的人民消费水平和建设规模也会发生困难。应该指出,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不能只是看每年生产增长百分之几,而要同时看一定速度下的真实经济效益。应该力求实实在在的速度,没有虚假的速度。在有条件使速度增长的情况下,不把生产搞上去,经济发展当然会受到损失。但是,如果盲目地追求产值的高速度,而使生产出来的产品积压,质量下降,能源和原材料寅吃卯粮,经济发展同样会受到损失。在速度与效益发生矛盾时,速度要服从效益的提高,争取有效益的速度。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考虑和解决,我们过去吃过大亏,这个教训不应忘记。
第六个五年计划工农业增长速度虽然安排得不很高,但要求经济效益更好。“六五”期间要争取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与工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持平或接近,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从1950年到198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4%,国民收入每年增长7.3%,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低2.1%。“六五”期间要求二者发展速度相等或者接近,这意味着用同样数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六五”计划时期4%、5%的工农业生产增长速度,从其经济效益来说,大大超过以往同等的增长速度。这样,在工农业总产值发展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提供的社会最终产品将比过去更多,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将比过去更多,国力增加得将比过去更多,经济将比过去更稳定。相反,如果不注意效益,增长速度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的报告中强调,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要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是值得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刻领会的。
从我国的历史经验来看,经过努力,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是有可能接近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甚至可以同步增长的。在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有些年份就做到了这一点。当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一些亏损和经济效益很差的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经济效果就迅速提高。过去我们曾经做到的事情,现在更有条件能够做得到。提高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使它同工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接近,将有利于继续调整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在一定的工农业总产值水平上,如果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国民收入的总量就相对较大,这时即使把积累率稍调低一点,积累的绝对额同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较慢的情况比较起来,不但不一定减少,而且可能扩大。因此,使国民收入增长得快一些,就可以在保持一定基本建设规模的同时,适当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集中力量调整经济结构,整顿企业,对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尽可能改善能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这就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取得更快一点的经济发展速度打下良好基础。
到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随着海上油田的开发和陆地油田的发展,我国的石油生产可能会持续上升。煤炭的生产也会稳步增长,这是由于在“六五”期间基本建设作了很大努力来保证煤炭投资,注意集中力量开发条件好、投资少、见效快的山西等煤炭基地。同时,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职工代表们经过集体研究,认为过去建设100万吨、200万吨、300万吨的矿井需要八年左右的时间,今后完全可以缩短一些。露天煤矿也可以采取一面建设、一面出煤的建设方针,加快建设进程。经过这些方面的工作之后,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的时候,煤炭生产的面貌就会有所改善。山西煤矿、山东兖州煤矿、安徽淮南淮北煤矿、河南平顶山煤矿、贵州水城煤矿、内蒙古煤矿、辽宁的煤矿等等,产量都会有所增长。与煤炭发展相联系,铁路的建设也要协调发展。现在从山西长治到河北邯郸的铁路已经建成通车,从兖州到石臼所的铁路也正在建设,从太原到石家庄的铁路电气化工程已经完成,从大同到秦皇岛的铁路电气化工程正在进行;其他一些铁路线路也要改造,而且还要建设一些新的铁路。它们在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绝大部分可以见到成效。水电站的建设也在加紧进行。还有一些基础设施,经过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紧张努力,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就可以见到效果。此外,前两年停建的一些从国外引进的大项目,目前已在继续进行建设,这些项目大部分将在“六五”期末或“七五”期间建成投产。可以预见,只要我们做好工作,循序渐进,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的增长速度,肯定会比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要快。
经过第六和第七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艰苦奋斗,我国经济结构将趋于合理化,企业的技术改造将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体制的改革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再加上能源、交通及其他方面一系列重要的基本建设项目将陆续建成投产,教育和科学技术将有重大发展,大批又红又专的人才将茁壮成长起来。这样,就完全能够为九十年代我国经济的全面高涨打下牢固的基础,使九十年代的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发展速度比八十年代有显著提高,保证到本世纪末工农业年总产值实现翻两番的目标。
当然,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并不意味着每个部门、每个地区、每个企业、每种产品都一律翻两番。事实上,今后二十年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会大有不同的。例如,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倍数就不同。在工业内部,石油化工、电子工业以及技术改造所必需的机械工业等部门的生产比平均增长速度要快得多,有的新兴工业部门的生产将十几倍或几十倍的增长;有些则不可能或不必要翻两番。为什么各个工业部门各种产品会有不同的增长速度呢?这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将有很大的变化,今后二十年经济结构会有很大的变动。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对于不同部门不同产品的发展速度就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每个部门每种产品都一律要求翻两番,那就不仅不能解决目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会引起新的结构不合理和比例失调,破坏综合平衡,降低经济效益。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原则,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搞好各个部门各种主要产品的发展规划,注意综合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而切忌在各个部门、各个企业、各种产品以及各个地区的发展速度问题上搞“一刀切”。
有的人担心,生产基数越大,增长速度就越慢。而我们现在的规划设想是,前十年的发展速度较低,后十年的发展速度较高。因此,如果按照基数越大速度必然越低的看法,就会认为我们不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经验证明,这种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缺乏全面的历史的根据。基数在一定条件下对发展速度当然是有影响的。因为基数大了,每一个增长的百分数所包含的量也就相应地大了。但是,还应该看到基数大了,就意味着物质技术基础扩大了,国民收入多了,这样不仅积累可以增加,积累的比例也有可能适当提高,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长速度就有可能加快。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应当考虑进去,这就是看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扩大再生产形式。如果主要依靠新建生产能力而技术水平不变的“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形式,那么基数到了一定水平,是会导致速度下降的(有些国家就是这样的);如果主要依靠现有企业的技术不断进步、经济效益逐步提高的“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形式,则基数大了速度仍有可能提高。战后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由于战后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由于这些国家扩大再生产主要采取“内涵”的形式,即主要采取技术改造的办法,这些国家战后的经济发展速度就比战前快得多。今后二十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主要采取“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形式,大力进行技术改造,这是在基数提高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速度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那种认为基数大了速度必将降低的观点是片面的。现在我们无论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具备着翻两番的条件。十二大设计的壮丽的宏图必将变为美好的现实。
(下篇,续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