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4阅读
  • 0回复

架设“活动桥梁”的人——记蚌埠市勤俭纺织品商店副经理王文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1-01
第2版()
专栏:

  经理的经营艺术
编者的话:商店经营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取决于商店经理的经营管理水平高不高,思想作风过硬不过硬,懂不懂社会主义商业的生意经,一句话,取决于商店经理的经营艺术如何。因此,办好社会主义商店,必须提高经理的经营艺术。本报开辟《经理的经营艺术》专栏,正是为了总结、交流各地商店经理们的好经验、好思想、好做法。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大力支持。
架设“活动桥梁”的人
——记蚌埠市勤俭纺织品商店副经理王文勇
本报记者 孙旭培
在蚌埠市二马路,有个勤俭纺织品商店。多年来,这家商店营业面积依然是90多平方米,可生意越做越大。这家商店的负责人王文勇,自有一本生意经:“城市、乡村生意一起做,店内、店外生意一起做”。他经常跟职工们说:“我们勤俭店不能只在这一间屋子里做生意,还必须打出去。商业是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我们勤俭店要当‘活动桥梁’,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架起来。”
一天下午,勤俭店内顾客排着长龙,购买一种灰色维棉布。可是店堂后面的办公室里,却正为此事进行着一场激烈的争论。
“一个基层店,是卖布的,不是染布的!你们无事找事,偏要染布加价出售,你王文勇当心犯大错误!”这是上级一位业务干部的严厉指责声。
“你抬眼看看吧,那么多顾客在争购我们染的布,有些农民中午都不回去吃饭。我们做得有什么不好?满足农民需要是我们的责任。”这是王文勇在据理力争。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度,很多农民来勤俭店要买灰维棉布,可是,这种布脱销已久,王文勇觉得,夏天一到,农民急需这种又便宜又耐脏的布做衣服,让一个个失望而去,是自己的失职,因此决定在脱销品与滞销品之间搭桥,把市场上不好销的本色维棉布染色出售。经过研究,他们进了10件(每件900米)本色维棉布,送到洗染店染成灰色,然后每尺加上染费,送上柜台出售。不料惹恼了习惯于按常规走路的人,“送”来了这上门警告。
王文勇是个认准真理不回头的人。“官司”一直打到省里,他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支持。
几年来,王文勇带着职工,走遍了郊区各个公社、大工厂和邻县的一些集镇。王文勇这个能在市内摆地摊、身披线绨被面沿街叫卖的经理,一到下乡送货,总是亲自装卸拉运,象一名壮工一样。
7月下旬,时值中伏,酷热难当,记者跟着勤俭商店农村服务队来到小蚌埠公社金台大队,这里因正处淮河汛期,农民难得进城,听到广播喊出“勤俭商店又送货上门来啦!”的消息,男女老少都涌到临时搭起的柜台前。
王文勇边摆货边介绍商品:“这次带来的的确良、月白布价格便宜,是南京的工厂委托商店折价经销的”。社员们一看,果然是价廉物美,两个多小时就卖了1,500多元。
售货安排停当后,王文勇就开始“市场调查”和“预约送货”。他腿勤、嘴勤,走到哪,问到哪,见到干部问收成,见到群众问下次再来需要带什么。经过长期的调查和观察,他知道近郊农民爱穿什么,远郊和邻县农民爱穿什么;哪里爱穿蓝的,哪里爱穿黑的;哪里多销低档的,哪里能销中高档的。胸有成竹,每次进货、送货都很对路。
在王文勇的带领下,勤俭店职工下乡不拘形式,有用汽车、拖拉机拖载的,有用平板车拉、自行车带的,也有肩挑、手提的。有一次,店里一连来了几位怀远口音的农民,要买黑灯芯绒,第二天早晨4点钟,就由两位职工挑着黑灯芯绒,搭上了去怀远的船。
做店外生意,有苦也有乐。职工们从中尝到甜头:一是扩大了营业额,二是熟悉了农村市场,三是提高了商店信誉。王文勇深有体会地说:“店有常客,不愁生意;送货下乡、服务上门,使我们勤俭店吸引了很多常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