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陈惠波受奖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1-02
第3版()
专栏:献身四化的人

陈惠波受奖记
本报记者 魏亚南
太原重型机器厂高级工程师陈惠波,一人获得两项重大发明奖,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为佳话。
10月18日,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刚刚通过陈惠波一等奖项目
“二辊斜轧穿孔机斜轧曲线和复合曲线轧辊”的答辩,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匆匆追出门外,向陈惠波问道:“无缝钢管穿轧机轧辊问题存在了近百年,是过去没有人能解决吗?”陈惠波回答:“那倒不是。比我水平高的人多的是,比起他们来,我只是更面向实际些罢了。”钱学森感慨地说:“是啊!许多科技工作者正是因为深入实际不够,聪明才智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生产中的问题也长期解决不了。”
钱学森的这番议论,不仅指出了科技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也道出了陈惠波受奖的主要原因。
1974年,陈惠波从太原到上钢五厂作机械设备强力试验,了解到该厂二辊斜轧穿孔机存在着坯料咬入困难、管壁厚薄均匀性差和轧辊磨损快等毛病,影响无缝钢管产量和质量。他想,无缝钢管是钢中之宝,国家迫切需要这种钢材,要设法解决才是。从此,他便对过去并不熟悉的轧机着了迷。
这种轧机是国内外生产无缝钢管普遍使用的机器,一百年前由西德人曼尼斯曼设计,后来虽经国外一些专家多次改进,长期存在的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机器反而越来越笨重复杂。陈惠波为了观察、研究的方便,租了套行李,住到上钢五厂单身宿舍里。他一连几个月,常在车间和工人一道操作,既当技术员,又当辅助工。他从轧辊的磨损现象中,发现机器的心脏设计上有毛病,大胆地提出要从原理上改制轧辊及机器的设想。这就等于向权威们发出了挑战。有人说他狂妄;有人为他担心。陈惠波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六七年时间,终于求出了轧辊最佳模式的方程,并据此设计制造出了新型轧辊。经上钢一厂、五厂工业试验和试生产,生产效率提高11.5%,产量增加10—15%,管壁内折废品减少一半。这次,获得了一等发明奖。他的二等发明奖“线接触矫正辊”,也是这样搞出来的。
10月24日,陈惠波同获一等奖项目的十几位代表在人民大会堂聚会。他向身边的陈景润问道:“您还在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攀登吧?”陈景润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却羡慕地说:“你为国民经济建设直接作出了贡献,应该祝贺你。”陈惠波告诉他:“我在大学也是学理科的,没有基础科学我也很难搞出发明来。祝你在数学领域取得更辉煌的成果。”
陈惠波1964年毕业于西安交大,学的是工程力学专业,在力学、数学等基础理论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他的斜轧曲线和复合曲线轧辊的发明,正是基础理论科学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陈惠波坐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主席台上,亲聆赵紫阳总理作《经济振兴的一个战略问题》的报告。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希望,召唤着科技工作者更好地面向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目前,陈惠波正在从事一项更有价值的研究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