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小康水平和两个“力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1-02
第5版()
专栏:

  小康水平和两个“力争”
邬沧萍
小康水平和两个“力争”是密切联系的
十二大报告提出了“两个力争”的任务,即二十年内,“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力争”到本世纪末把我国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这两个“力争”是密切联系的。
达到小康水平,无论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或按人口平均的工农业总产值来衡量,都既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因素,也要考虑人口的因素。
如果两个“力争”都能实现,到本世纪末我国按人口平均的工农业总产值将是2,333元,国民收入是1,200元左右。水平虽不算高,但是对于我国人民来说,这种小康水平曾经是多年梦寐以求的,现在是可望可即了。
必须看到,只力争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还不够,还必须有人口不超十二亿这个“力争”。因为按人口平均的工农业生产总值等于工农业总产值除以人口总数。这是工农业总产值作为分子起作用,人口作为分母起作用。前者增长越快,规模越大,则小康水平到来就越快,达到的小康的水平也越高;人口则相反,增长越慢,规模越小,则越有利于达到小康水平。而且,两个“力争”又是相互制约的,一个“力争”实现不了,另一个“力争”的实现也不能不受影响。
两个“力争”也不是等量齐观的,工农业年生产总值翻两番这个“力争”始终是决定性的。十二大报告规定了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重要原则,明确强调党的首要任务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继续推向前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全面高涨。
与此同时,十二大也把控制人口增长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加以强调,明确指出:“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认真领会。
不要低估人口作为“分母”的作用
本来,用按人口平均的指标如人均的国民收入、人均的粮食产量、居住面积等等来衡量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个众所周知的经济问题。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对这类指标并不重视。长期认为人越多越能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很少考虑人口增长过快会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与此相联系,认为人口增长速度快慢无关宏旨。因为人口年增长率高低之间差别几乎都是以千分比来计算的,最快也得二三十年才翻一番;而在高指标的空气下面,经济年增长率动辄10%、20%甚至更高,几年就要翻一番。相比之下,在按人口平均的指标中,人口似乎就无足轻重了。我国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1957年以后有20年徘徊在600斤上下,有些年份还更低,主要是由于决策上的失误,但忽视人口的作用也是一个原因。
现在,人口在平均指标中所起的作用已经开始受到重视了。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推行计划生育,宣传控制人口增长的意义时,利用人口增长过快使得按人口平均的耕地减少,按人口平均的粮食和收入增加不快等事例进行宣讲,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把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仅仅从“分母”的意义上来认识是很不够的,还必须看到它对“分子”所发生的影响。
充分认识人口对“分子”的作用
我国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过程中,人口对“分子”起作用问题,就是人口增长对生产或更具体地说对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影响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口增长和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促进或延缓社会的发展。究竟是促进还是延缓,要作具体分析。
历史上不乏人口增加对生产发展起促进作用,并使按人口平均的产量更快增长的事例。这种事例大多出在地广人稀、资源充裕并有能力开发和利用的国家。具体到农业,首先要有足够的可耕地,具体到工业要有充足的原料来源、生产装备和技术力量,而且劳动资源不足。在这样条件下,人口增加稍快一点,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使按人口平均的产量比人口增加更快。但是具体到我国目前的情况,无论从人口、经济结构、资金、技术力量或自然资源等等方面来看,都不存在人口增长快能促使经济更快发展的可能性。
长期以来,我国在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上强调促进作用多,谈延缓作用少。只是在七十年代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步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对生产发展的延缓作用,但多是停留在人口作为“分母”来说明延缓生产的发展,很少研究人口增长过快对生产发展速度本身的影响,也极少研究和计算影响的程度。事实上,人口增长过多了、过快了,如果不想降低生活水平的话,势必增加消费基金以抚养更多的新增人口,结果不能不缩减积累基金,影响生产发展的速度。这种影响是明显和直接的,其影响的程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可以阐明并能具体估算出来的。
一种估算方法是通过用于抚养新增人口的社会支出额来估算影响扩大再生产的投资额,再来计算对生产发展速度的影响。例如1979年我国有些研究机构曾计算过我国一个人由出生到成长为劳动力的培养费用平均是2,200元(其中城市6,900元,城镇4,800元,农村1,600元)。按此计算,假如多增加1亿人口,就意味着社会得用2,200亿元抚养这1亿人成为劳动力。虽然这是一个时期把逐年开支累计起来的数字,但是这笔“开支”不能不影响到每年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不能不延缓经济发展速度。换句话说,假如不多增加这1亿人口,生产发展速度肯定会加快。
另一种估算方法是根据人口增长速度直接计算对生产增长速度的影响。估算的方法是:人口每多增加1%,生产发展速度也大体相应地降低1%。根据是:用于保证多增1%人口所需的人口投资,必然相应地减少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因而生产的增长速度也就延缓了1%。这一计算方法简便易懂,目前计算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对生产发展速度的影响,几乎都是用的这种方法。
如果用后一计算方法来匡算一下我国人口增长对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影响,其情况是:按1981—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2%,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人口增长到本世纪末不能控制在12亿以内,而是13亿的话,这就意味着人口每年比力争12亿时平均高0.45%,从而使得工农业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率也会由7.2%降低到6.75%。按降低了的速度计算,到本世纪末工农业生产总值就不是28,000亿元,只能是25,453亿元。(注)
十二大报告指出:“人口增长过快,不但将影响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且粮食和住宅的供应、教育和劳动就业需要的满足,都将成为严重的问题,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这就是说,人口增长对生产发展速度的影响绝不限于能够直接匡算的这种影响,还有很多无法计算但程度可能更甚的影响。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妨碍“按劳分配”的贯彻,也会妨碍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会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而延缓生产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人口增长过快,必然会影响到人口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结果必然通过生产者的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而影响发展速度。此外,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和教育跟不上,会给社会安定带来很多问题,就更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两种可能性
十二大报告重申:“必须继续贯彻执行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条经济建设方针”。在方针的第十条中提出:“为了保证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控制人口的增长。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可能:或者是严格地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长,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家建设逐年扩大;或者是控制不严,措施不力,听任人口继续大量增长,从而既不能改善人民生活,也不能很好地进行经济、文化、国防的建设。二者必居其一。”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赵紫阳同志分析的两种可能性确实存在。我们要争取第一种可能,避免第二种可能,为实现十二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注:根据1981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是7,490亿元计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