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深情的怀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1-02
第8版()
专栏:

  深情的怀念
梅益
一直到现在,我还是时常怀着深深的敬意,怀念解放前在上海地下党领导下从事出版工作的同志们。他们那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几十年来一直激励和鼓舞着我。
从1936年我编辑《文化导报》到1945年出版《消息》半周刊期间,除开中间有三年我到新四军淮南地区工作外,我一直和上海进步的出版界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在地下党领导下,同志们先后出版了几份报纸,许多期刊和书籍,为传播革命理论和党的政策,为宣传和支援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许多同志被捕坐牢,有的甚至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但是我们革命的出版事业从没有一天停止战斗。
这里我特别要提一下新知书店。大概是在1937年冬或1938年春,我开始和新知书店有了工作上的联系。在上海沦陷之后,所有书刊和报纸都停刊了,进步的书店开始向内地转移,好多作家先后离开了上海,有的到延安和后方,有的到武汉、桂林、广州,有的到香港、南洋,留在上海的不多。上海地下党决定重整旗鼓,开展宣传工作。当时上海只有一份报纸,就是汉奸办的《新申报》。为了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打破敌人的新闻封锁,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一份完全没有自己的声音的、全靠外文报刊的新闻、通讯和评论编成的、目的在向租界的中国人透露一些抗战消息和反日言论的报纸,开始在租界内出版。这就是《译报》。与此同时,我们还计划出版一些刊物,首先是宣传我们党在抗战时期的路线和政策的刊物。按照党的决定,我到法租界善钟路底蒲石路上的一个弄堂里去,我到了指定的那间房子,不象平常那样从后门进去,我敲着前面那黑漆大门。应声开门的是一个面色苍白,戴着黑眼镜,轻声细语的20岁上下的青年人,他就是新知书店留下来坚持工作、住在这个客堂间的王益同志。我们交换了情况和意见,决定把出版一份期刊的工作担负起来。几天后,我把从八路军办事处那里拿到的延安《解放日报》和《解放》周刊的一些剪报交给他,很快一份《时论丛刊》就创刊了。白区的出版工作者都是多面手,什么活都干。《时论丛刊》以及后来的《大陆》月刊和别的刊物,从发稿、编排、跑印厂、校对一直到发行、收款等,王益同志全包了,可能还有个别同志当他的助手,我已记不清楚。
我翻译的《对马》(也就是《日本海海战》)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后都由新知书店出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1938年就开始翻译,还没有译完,太平洋战争就爆发了。上海地下党为了隐蔽和保存力量,开始撤退部分党员,停止一部分工作,但新知书店还是留下少数同志坚持工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别的一些书仍继续排印。有一次,一位老师傅搬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纸型,在过苏州河的时候被日帝的哨兵查获,因而当场被捕,关进监牢。在这样的情况下,三十几万字的还附有十几幅精美的铜板插图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是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出版,不但在上海发行,还送到内地和根据地去。这是不简单的。
在地下搞革命出版工作,本身就是战斗。他们这些大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人,不为名,不为利,随时有被捕、杀头的危险,但这没有吓倒他们。他们一样有父母妻儿,但没有什么工资,更没有奖金,一本好书的出版就是他们得到的最高奖赏。白区的出版工作是白区文化战线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白区文化战线反“围剿”的斗争和根据地军事战线反“围剿”的斗争一样,把武装到牙齿的强大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说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白区的文化工作者,包括出版工作者在内,是非常英勇的和不可战胜的,他们的业绩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早就充分肯定了的。他们蔑视强大的敌人,无所畏惧,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艰苦奋斗,鞠躬尽瘁,这种精神永远值得中国出版工作者学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