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农民的挑战——河南农村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1-04
第2版()
专栏:

  农民的挑战
  ——河南农村见闻
新华社记者 穆青 周原
我们在扶沟县大李庄公社访问了李成仁和李成怀两弟兄。哥哥李成仁今年交售了4,000斤小麦,政府奖售给他一辆自行车。弟弟李成怀不甘落后,不久前跑到县里,声明他明年要卖1万斤小麦,问政府奖售给什么?
这是个很重要的动向。去年是政府拿奖售物品鼓励农民多卖粮食,今年是农民拿着卖粮数字,问政府能奖售什么?类似李成怀这样的挑战,不是三个两个,而是整批成群的农民。面对着农民的一片呼声,政府该怎么回答呢?县里研究来研究去,手里没有实力,不敢说硬话。后来想尽办法拿出了几条:明年夏季,只要户售万斤粮或人售1,000斤(人产1,500斤)的,就奖售一辆飞鸽自行车、10袋尿素,柴油需要多少就供给多少,但不准替别人买。条件定下来以后,县里同李成怀正式签订了奖售合同。这件事,县里的同志既不敢宣传,更不敢广泛号召。因为每年拨给扶沟县的自行车只有400辆(还不都是飞鸽牌的,而农民却指名要飞鸽牌的),这么一点东西,怎么能满足群众的要求呢?农民对这件事却兴高采烈地奔走相告。没有多久,类似李成怀的奖售合同,全县已经订了1,300份。其中有290户是售万斤粮的,其余都是以人产1,500斤、人售小麦1,000斤为条件。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谈到抓住农业这一环,带动整个经济形势好转的问题。我们在农村看到的正是这种图景。农业兴旺,给各业带来的推动力,常常出乎意料。前几年农民还是站在工业的大门口,等着他开门;这次在农村看到的,农民已经在叩门了,而且叩门声越来越急。农民对买日用工业品的困难,似乎还能忍受,对买生产资料难,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程度。开封地区农民为买磷肥,几千人围着公社不走。运化肥的车辆被农民拦住,农民分了化肥,留下的价款竟一分不少。现在农村里小机器多得很,柴油供应十分紧张,农民提着油桶拦路告状,问坐车的干部管不管柴油,或过路的车辆有没有多余的柴油。
农民的挑战,不仅表现为买着难,更重要的表现是卖着难。农民对“卖粮难”、“卖油难”、“卖烟难”、“卖棉难”,简直是愤怒。9月下旬还没有进入售棉高潮,我们一路上到处都看到收购站门前排着二三里长的队伍。也有农民围住我们的车子,发出强烈呼吁的。我们请求地、县委的同志解决这些问题,他们要求我们向中央反映他们的困难。他们最大的困难是收购的东西上边不调走,占用的资金要他们背利息。光棉花,周口地区一个季度就贴进去几百万元。
我们的干部都是些穷惯了的人,对富裕缺乏思想准备,对于因兴旺带来的困难,似乎重视不够。我们在采访中也受这种情绪的感染,总觉得有东西卖不掉,比没东西可卖,是个令人愉快的困难。县社干部在谈起这类问题时,尽管也发牢骚,也抱怨上级,但心情上比起当年解决救济粮款时,轻松多了。
农民对我们党的感情很深。就是三天三夜排队卖不掉棉花,就是拿着钱东跑西跑买不到化肥,能有今天的“卖不掉”和“买不到”,农民还是感激的。我们如果仅仅满足于这一点,那对自己的要求就太低了。扶沟县吕谈公社有个叫李庭芬的农妇同公社订了明年交售万斤小麦的合同。她不要奖售工业品。她说:“我嫁过来二十年,吃了十八年统销粮,不给奖售我也要卖,这个恩我一定报。”这位农妇的感情当然是真诚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对农民的挑战淡然视之。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是个最活跃的因素。农民的挑战实质上是在推着工业、商业改革,推着工商业前进,是件好事不是坏事。但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不及早设法解决,它也会把你冲击得东倒西歪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