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方兴未艾的优势——充分发挥杂交稻增产优势评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1-04
第2版()
专栏:

方兴未艾的优势
——充分发挥杂交稻增产优势评述
本报记者 鲁南
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培育的杂交水稻问世以来,载誉世界,为发展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是这两年,有议论说:“杂交稻增产优势减退了,鼎盛期已经过去,没有更大作为了。”
究竟杂交稻发展前景如何?还有没有增产潜力?记者访问了十多个省市育种专家和种子公司的负责人,他们的回答是乐观的。他们以大量令人信服的材料预言:八十年代,杂交稻增产优势将为发展粮食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
由于杂交稻具有明显的优势,自1976年以来,我国杂交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76年至1981年,全国种植杂交水稻累计面积3.3亿亩,计增产粮食300亿斤,为其它水稻良种所不及。杂交稻增产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但并不是说这方面的工作就没有任何问题了。杂交稻有种子混杂退化现象,就是问题之一。据测定:种子混杂1%,每亩减产8至10斤,如混杂15—20%,杂交稻的增产优势就基本抵消了。杂交稻的优势同混杂退化劣势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情况下,优势可能转化为劣势,但是,通过人们的工作,又可以防止这种转化的发生。这不仅是理论上的推论,而且已为许多地方的实践所证明。广西农学院和江苏省湖西农场科研所等单位采取一系列科学措施,杂交种子的纯度都在99%以上。杂交稻种子生物学混杂是可以控制的;在种子收、晒、脱、装、运时,健全制度、增强责任心,备置专业器具,也可以避免种子机械混杂。科学工作者大量研究证实:退化是混杂的表现,是各种各样变异株的退化,而不是种性的退化,更不是“返祖”现象,也就是说,只要避免混杂,退化是可避免的,杂交稻增产优势是稳固可靠的。
有些地区,制种成本高、产量低,这是影响杂交稻推广的另一个因素。杂交稻制种比种常规稻费工费肥,制种户得不到实惠,制种不积极。没有足够的种子,推广杂交稻就会受到限制。个别地区制种质量差,产量低,主要是由于分散制种造成的。因为分散制种,隔离难以保证,生产方式又比较落后,管理也不够完善。为了克服这些弊病,一些杂交稻种植区,建立了“省提地繁县制”或“省提县繁社制”体系,例如江苏省徐州地区集中连片制种,单产比分散制种增产32—56%。1981年全国制种平均亩产近100斤,种粮兑换比率由1∶12或1∶15下降到1∶10,杂交稻的声誉大大提高,成为农民信得过的良种。有的农民步行百十里买杂交稻种子,种子公司售种时,门庭若市,很是热闹。
推广杂交稻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是农民用杂交种的积极性问题。农民在这方面的顾虑主要是两条:一是吃过瞎指挥的亏,怕杂交稻靠不住,二是种植杂交稻技术性强,怕自己种不了。解除这些顾虑,靠强迫命令不行,只靠口头宣传也不行,只能具体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难题,通过示范,引导农民种植。湖南湘潭有个生产队,上面一再要求种杂交稻,就是不种。县种子公司便和他们签订试种合同:生产队出土地、劳力,种子公司包技术指导,超产部分种子公司提成15%,减产种子公司包赔。当年试种,亩产800斤,比常规稻增产200斤,农民信服了。第二年,没动员,农民自己种的杂交稻占到水田面积90%。
当然,农民的积极性起来以后,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仍要采取科学的慎重的态度,经过试验,逐步推广;切不可操之过急,一轰而上。否则,欲速则不达。杂交稻培育成功,是水稻栽培的一项重大革命,它在繁殖育种,栽培管理上都有创新,前后很多道环节,环环紧扣,有的地区缺乏技术力量,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种植杂交稻,结果出力不增产。因此,在这些地区,培训技术骨干,迅速建立起技术专业队伍,普及科学种田知识,是推广杂交稻的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杂交稻组合种类还不够多,这也是不能进一步大面积推广杂交稻的一条重要原因。现有杂交稻组合少,不能适应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温差悬殊,水土、气温、日照等条件千差万别的情况,这就需要发扬当年全国协作攻关的精神,争取短期内有所突破,培育出数目众多的,具有强优势、耐热抗寒,抗病虫害、早熟等特性的新组合。
我国种植杂交水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只要加强领导,注意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和认识问题,采取切实的措施,“绿色王国”中的明星,定会发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