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效率和潜力——访加拿大散记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1-04
第7版()
专栏:

效率和潜力
——访加拿大散记之三
钦本立 于明
在希尔斯公司,记者有过一次印象深刻的采访。副总经理接待了我们“两位外国记者”。谈了约20分钟,陪同我们的一位总公司副总裁就把这位副总经理桌上一个木牌给我们看,上面写着:“有顾客等着我,对不起,只能失陪了”。我们也就告辞了。“顾客就是皇帝,时间就是金钱”,记者经历的这一幕,称得上这一信条的极生动的注脚。据说,这种情况,在那里已成了习惯,谁也不以为怪。
这也就难怪加方人士普遍反映中方人员在交往中不主动了。作为顾客的加拿大进口商抱怨,要与中国贸易单位联系,是一种对耐心的
“考验”,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一些加拿大朋友说,他们到北京谈判时,中方贸易单位很热情,但一回加拿大,跟原来谈判的中方代表就联系不上了。不管写信还是打电报,都没有回音。只有再次去北京,才能重新联系上。他们认为:“中国一些出口公司对加方信函不予答复,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这种现象使很多加拿大人不能理解,认为这是发展贸易的一大障碍。”
西方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方法,有些正是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的直接反映和必然结果,是值得借鉴的。比如讲究效率,节省时间,就被马克思称为“以集体生产为基础的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是极其高级的规律”。社会主义的经济贸易理应有更高的效率,工作人员理应有更强的责任心和更多的专业知识。当然,问题不能只归结为某个部门某个人,迫切需要改革的是管理体制。不合理的体制会限制人们对出口的这一或那一环节上加以改进的积极性。加拿大一位进口商对记者说:
“中国运来的大米是100斤的大口袋装的。加拿大消费者怎会一次就买一整袋呢?于是进口后又需用人工改装成20斤小袋装的。这里劳务费很贵,改换包装势必提高大米零售价格。你们能不能在出口时就用小袋装?这既赚回了劳务费用,又可降低售价,扩大销路。做诸如此类的‘小事’很简单,收效却不小,为什么很久没有人动手改一改呢?”
这从另一面证明,体制改革能从类似环节中挖掘出多大的潜力!而据加中贸易理事会执行主席寇伟义先生说,他最近已了解到中国有关部门已采取了若干新措施,如规定答复外商的时间期限,这是好现象。这位访华40多次的加拿大贸易界人士对中加贸易的评价和期望是:“中国的食品、消费品、工艺品出口进展较大,成绩不坏。轻工业品是最有前途的。今后若能加强出口的系统性、计划性,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每一点不足,每一步差距都意味着一份潜力。如果我们能针对各种渠道的“反馈”所暴露出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工作,改革体制,那么本世纪末进出口总额达到1,600亿美元,是能够有信心地实现的。
(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