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普及文史知识与建设精神文明——推荐《文史知识》杂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1-05
第5版()
专栏:

普及文史知识与建设精神文明
——推荐《文史知识》杂志
黎澍
《文史知识》是近年来办得很出色的一个杂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杂志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格调清新,文字通俗,引人入胜。给寻求知识和学习门径的人提供了非常周到的辅导,也可以说是一种殷勤的服务。办这样一个杂志很不容易。这得要求编辑同志付出辛勤的劳动,经常了解作者的情况和读者的需要。我们现在出版的文史杂志,数量已不为少,有学术性的,有辅导学习的,有报道动态的,等等。象《文史知识》这样一种能适应广大读者需要、雅俗共赏的杂志,至今还不曾有过。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造。坚持办下去,一定可以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积极的作用,是值得向爱好知识的人们推荐的。
文史分类并称,始于司马迁《报任安书》的所谓“文史星历”。后人并未进一步按内容把知识加以分类,而是按政治需要分为经、史、子、集。这是一座庞大而杂乱的宝库,里面有精华,有糟粕。现在我们所谓的文史知识,是关于中国文化遗产的知识,也是为打开这座宝库找出一点门径,提供一些方法和工具。
我们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方针,向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精华和糟粕往往凝结在一起。精华中有糟粕,糟粕中有精华。只能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加以扬弃,也就是批判地继承这份遗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要善于打破传统,又要善于利用传统。不打破传统,就会为传统所束缚,乃至沿袭封建主义的思想观点而不自觉。不善于利用传统,那就不会有民族特点,也不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习惯,真正在社会上立下根基。十年动乱中所谓破四旧,企图与旧传统一刀两断,连根拔掉,结果适得其反。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别有用心地蛊惑和煽动之下,当时破的实际上是眼睛看得见的文物古迹乃至古籍字画,而这些恰好是需要保护的国宝,至于思想上的四旧不但没有破,反而得到了恶性的发展。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永远要引以为戒,再不可以做这种蠢事了。
人们往往习惯于把新和旧看作是完全对立的。事实却是新出于旧。文史也不例外。旧是前人的创造。不以前人的创造为基础,难以出新。不从旧中出新,总是使人感觉少了一点什么,这就是缺乏根底,或者根底不厚。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这个问题发表过非常精辟的意见。他说:“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那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浩劫之余,人们感受更深了。文学艺术是这样,历史学也是这样。中国是世界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而保存的历史记载是最完备的,也是无可代替的。传统的历史观点不足取,但是传统的历史体裁如果加以改造,会有它的长处,可补西方历史体裁之不足。前人的历史方法和思想也不是全无可取的。我们借鉴这些,创造具有中国特点的历史体裁和风格,不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发展吗?当然,今人究竟要从前人接受一些什么遗产,总是要从今人具体需要来考虑,但是不能离开对古人的借鉴是可以肯定的。
我党领导的伟大社会主义事业正走上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十二大提出了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这样的时候,中华书局的同志们创办《文史知识》杂志,可谓用意至善,正合需要。希望大家都来支持,同心协力把这个杂志办好。
《文史知识》出版一年又十个月,已经出版16期,深受读者欢迎。我本人也是这个杂志的一个经常的读者,对编辑同志的苦心经营非常感动。我以为这个杂志至少有如下一些特点是值得称道的。
第一是文章精练。长的不过三五千字,短的才百数十字。语言通俗流畅,一篇在手,不终篇不肯放下。终篇费时间亦不过几分钟。厌读长文的人从这个杂志可以得到满足。
第二是内容多样,新颖可读。例如《文学史百题》介绍历代文学风貌、流派和许多名家诗文著作,既可增长知识,又可陶冶性格。《历史百题》介绍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读来使人感到激励,而且增长智慧。其他如《文史书目答问》、《文史工具书介绍》、《文化史知识》、《诗文欣赏》、《名篇今译》、《人物春秋》、《成语典故》等等,也都以其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而引起人们的兴趣。此外还有两点要特别介绍一下:一是这个杂志设有《青年园地》一栏,青年朋友们可以利用来抒发他们的兴趣或提意见;二是常在封二封三刊登古典名画,并配有生动、流畅、易懂的说明文章,给读者以古代绘画艺术的初步知识。
第三,知识性和趣味性二者兼备。《文史知识》主要目的在普及文史知识,知识性自然应是第一特色。从许多栏目的设置看来,编者很用了一番心思,大约凡是经常阅读这个杂志的青年,可望将来能对我国文学史学的若干侧面略窥门径。这种指点对自学青年尤为有益,对在学青年也可算得是一种非常适宜的课外读物。任何知识能引人兴趣,都较易为人所接受。《文史知识》杂志的编者和作者们显然都是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所以很善于选择有趣味的题目。例如《赤壁之战中曹操究竟有多少兵马?》(见1982年第4期)。《三国演义》流传甚广,并且是许多剧种的重要剧目所从取材的著作。赤壁之战是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从前可谓妇孺皆知,但有些情节与历史记载有出入。立此一题,引人兴味,略加考证,即可给人以比较可靠的历史知识,效果自然要比教科书好。此外《补白》一栏,还有不少有趣味的小品,让人爱读。编者在地头地角,穿插东西,用心可谓良苦。
第四,这个杂志的许多内容,总起来可说具有文史知识辞典的性质,还有一些内容是一般辞书中不易查到的。所以,对某些专业文史工作者,这个杂志也是值得一读的。
以上仅就随想所及,略为介绍。其实,这个杂志的长处不止这些,可是做到这一步,已经大非易事了。
文史知识是中国人的常识。中国人缺少中国文史知识,不是一件体面的事。而且学习历史,本身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现在有了《文史知识》杂志,我愿它能很快推广,补充这方面的缺欠,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作出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