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访柬三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1-06
第6版()
专栏:柬埔寨通讯

访柬三日
本报记者 王荣久
10月3日 晴间雨
今天我们去某师师部采访。早饭后动身,午饭前才到达。师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在这里,我们以第一批客人的身份,住进了一座建成不久的新房。墙是用竹条编织的,地板是用宽1尺、长丈余的厚木板拼成的,高出地面2尺。新做的家具,散发着木材的芳香。
这里的天气晴雨变化很快。饭前天空瓦蓝,饭后,闪电、霹雳、暴雨骤至,一会儿又雨过天晴、骄阳当空。雨后,我们踏上通往妇女运输队的小路去采访这些遐迩闻名的姑娘。路上,有座用一棵不直、不粗的树干搭就的独木桥,横跨在一条小溪的两岸。走在这高出水面的桥上,真叫人头晕。我们过桥时,两眼不敢斜视,神情紧张,姑娘们却说说笑笑,过桥如履平地。
妇女运输队长是一位名叫卡的姑娘。23岁,圆圆的脸庞,俊秀、端庄;一双大眼睛,清澈有神。她体格健壮,充满活力,言谈稳重,落落大方,有问必答,有条有理,同那些刚入队不久的姑娘羞于在生人面前说话的表情,成了鲜明的对比。师长说,这一切全是在战争中磨练出来的。
越南入侵柬埔寨那年,卡才19岁。为了保卫祖国,她毅然离开了富饶的茶胶省故乡,离开了父母和兄弟姐妹,参加了民柬国民军,成了妇女运输队中的一员。四年来,她的足迹遍及马德望、奥多棉吉和暹粒省。“战火中的青春”,可说是对卡的最恰当的写照。运输队员们要负重40公斤,穿越深山老林,风餐露宿,终日行军,还要对付敌人的围追堵截,遇到的困难,付出的牺牲,需要的毅力,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当我和这些姑娘握手,望着她们个个充满青春朝气的面孔,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交谈中,我直截了当地问:“你们在执行任务时遇到的困难很多吧?怕吗?”卡双眉一跳,略有所思地说:“困难是很多,特别是开头两年。有时我都怀疑自己是否能吃得消。但是,一想到祖国的大地在燃烧,人民在受苦,我就有了为战胜越南强盗解放祖国而战斗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困难也就一个个克服了。我的同伴姐妹也都是这样。我们遇到的困难、走过的路有多少,谁也记不清了。但心里总有一个念头:我们每一步都是在走向胜利。”
“想家吗?”话一出口,我觉得好象不该这样问,但姑娘们却不在意,爽朗地回答:“想,当然想,有的还偷偷流过泪呢。”是啊,她们大都是十八九或二十一二岁的姑娘呀!卡以平静的语气告诉我:“我已没有家了,父母不知下落,兄弟姐妹也各奔东西,不知生死。柬埔寨,我的祖国正在被敌人蹂躏。我们这些姐妹不是无家可归,就是有家不能归。如果不战斗,光想家,流再多的泪,越南人也不会发善心的,更不会从柬埔寨撤走的。”
这一席话落地有声,使我再次懂得了是什么力量激励着他(她)们去忘我地战斗。爱国主义的波涛将埋葬一切外来的侵略者。越南侵略者必将在柬埔寨人民爱国主义的洪流中陷于灭顶之灾。这是确定无疑的。
(待续)(附图片)
妇女运输队长(左)和她的战友正在接受记者采访,讲述她们的战斗生活 王荣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