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从工人到厂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1-06
第6版()
专栏:南斯拉夫通讯

从工人到厂长
本报记者 黄炳钧
每天清晨6点前,当贝尔格莱德机器和拖拉机制造厂的早班工人上班时,他们总能在进厂的人流中看到厂长拉道斯拉夫·拉道维奇。
拉道维奇高高的个子,有着运动员般壮实的体格。他今年四十九岁,却在这家工厂里度过了35年。工厂今年11月正好要纪念建厂三十五周年。因此,他是同工厂一起成长的。拉道维奇应记者的要求,讲述了他从工人成长为厂长的经历。
1947年,拉道维奇在7年制学校毕业后,进入这家新厂创办的技工学校。3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结束学业,成了厂里的钳工。
为了适应建设的需要,拉道维奇一边工作,一边在首都机械制造中等专业学校的夜校继续学习。1950年至1954年,他按时学完了中专课程。随着知识的增长,他从钳工升为组长、班长、工段长……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要求的提高,使他深感中专知识的不足。1959年他再次下决心进贝尔格莱德大学机械制造系深造。他坚持不脱产学习,用6年时间学完全部课程。学习结束后,他升任车间主任,当了一年生产厂长,1970年出任总厂长。
这位厂长已经干了十二年。按南斯拉夫的做法,厂长四年一任,很少超过两任。但是机器和拖拉机厂的工人不肯放走拉道维奇,拉道维奇也不愿离开工厂,因为这个厂已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他当过共和国议会代表,担任议会一个委员会的主席,被选为共盟贝尔格莱德市委委员,现在还是市经济联合会副主席。但这些都是业余的职务,他还不愿意成为职业的社会政治工作者。
一个工人成为有成就的厂长,是很不容易的。记者问他有什么经验之谈时,他笑着说:“重要的是工人的信任,而这不是靠言词,而是靠自己的行动来取得的。”就拿清早按时上班来说,他工作繁忙,很难做到,但他坚持了。有时为了赶农忙季节而加班加点,他既向工人发了号召,他自己也不例外。每天工作不论多忙,总要抽出时间到车间转一圈,早班不行,到中班时也得去转。南斯拉夫实行五天工作周,星期六他往往还来到工厂,这天没有会议,没有电话,在办公室安静的环境里,补看材料,思考问题,筹划今后的发展。
在他看来,现代化企业的领导人应该不仅动嘴,而且动手,这当然不是要他去干钳工活,也不用他动手画图纸,但必须提出新任务,推动生产发展,工厂前进。
他担任总厂长后不久,工厂决定改建扩建。那时候,他在办公室里挂满了各种设计方案,同专家们一起讨论比较,通宵达旦,彻夜不眠。方案一经确定,厂长就带领全厂职工去实施。原定用3年时间的扩建计划,不到两年就完成了。工厂的拖拉机年产量由1万台增长到4.2万台、中耕机2万台,牵引农具6万台。近十年来,工厂向市场提供了30个新品种。
拉道维奇非常了解工人,工人也非常了解他。老工人是看着他成长的。他没有盖深宅大院,把自己禁锢起来,而是住在普通住宅里。当年的技校同窗、机器旁的伙伴,有的今天仍是工人,但却是厂长的好友、家里的常客。他从不放弃同工人接触的机会。工人委员会开会,党团工会组织活动,他总是尽量设法参加,听取群众想法,发表自己意见。平时,找他解决困难的工人,几乎天天有,他总是耐心地听,尽力帮助解决困难。
如今,在南斯拉夫条件不同了,许多业务干部由大学直接培养。但仍有不少有志气的青年工人,在工厂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而成为专家、厂长。拉道维奇厂长绝不是独一无二的例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