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吴承恩故居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1-07
第5版()
专栏:游记

吴承恩故居小记
朱国瑾 王正龙
  历史的烟云,早就湮没了吴承恩的故居;那两间著写《西游记》的书斋——射阳簃,也已荡然无存。多少年来,留在古城淮安河下镇打铜巷内的,不过是一片空旷的田野。只是那满目的青草瓦砾、朽木枯藤,却还能留给前来凭吊者一缕情思。
  今年秋日,踏过河下镇估衣街上的青石板道,穿越一段坎坷土路,来到打铜巷——那濒临萧湖之滨的故居旧址,我们惊诧了。跃然眼前的已不是青草瓦砾、朽木枯藤,而是一座占地260平方米的“吴承恩故居”。灰色的花墙,围着两进十一间青砖瓦舍,显得古朴雅静。故居门额上有一横匾,上书“吴承恩故居”。进入故居,穿过竹篱门前的两株红夹竹桃,便是三间高大的正厅。厅中安放着吴承恩半身塑像。塑像两侧是一副对联:“伏怪以力,取经唯诚”。玻璃柜内放着各种版本的《西游记》。走出正厅西行,入一小门,有两间斗室,这里便是当年吴承恩著书的“射阳簃”。
  时值仲秋。阵阵萧湖水浪声送进故居。我们推开书斋门扉,信步而入。室内陈设简朴,内有方桌、凳椅,壁上挂着碑帖字轴。然而,我们仿佛感到在那临窗的方桌上,有一盏古朴的油灯。在微弱的灯光下,一位白发老人在伏案疾书,笔端飞处正是他的《二郎搜山图歌》。俄顷,他掷笔起身,愤然吟哦道:“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呵,这是老人在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激动。他每每冷眼世间云烟,或临风回首往事时,总禁不住叹息再三。他那深埋心底的斩妖利剑,已被岁月的风霜剥蚀。他满怀一腔义愤,想起来扫除这人间邪恶,却又恨自己势单力孤,无济于事。这位抚事感奋、刚正不阿的老人,不正是吴承恩吗?
  晚年的吴承恩,果真沉沦了?不!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仇恨之火,正在胸中燃烧。污浊的社会,苦痛的生涯,恰恰磨练了他。他终于挥毫著写《西游记》了。几寒几暑,几风几雨,射阳簃里夜夜亮着不灭的灯火。清贫的生活,病弱的身躯,不曾使他气馁。他胸中翻腾着对不平的社会的恨,他眼前闪现着穷困者的血泪。他把人间的善恶美丑、喜怒爱憎,全部倾注到自己笔下的传奇人物身上。洋洋83万言,洒洒三大卷,寄托了他的爱,倾吐了他的恨。为此,他耗尽了晚年全部心血。
  在这斗室里,更能使人想起吴承恩晚年提笔撰写《西游记》的严谨创作态度。他常常为了一个人物,一段情节,搁笔沉思数日。时至今天,在他出生的古镇上,还流传着不少关于他写书的故事。据说,吴承恩为了写活孙悟空,曾在市井之上,倾囊买下耍猴人的一只小猴。他把小猴养在书室里,日夜观察,终于谙熟了猴子的各种动作和习性。为了给猴王安“家”,他又不远几百里的跋涉,来到连云港的云台山下,不顾年老体弱,攀山过涧,风餐露宿,终于为猴王找到了“家”——“水帘洞”。从这两则故事,可以想见老人著书是十分严谨、艰辛的。
  走出书斋,登上运河堤眺望,隐隐可见萧湖漠漠秋水与河下镇的莲花街相衔,碧蓝、墨黛浑然一体。耳际似觉传来阵阵涛声,萧湖之水也许是在为这位文坛巨人弹奏着一曲累世不绝的颂歌吧?(附图片)
射阳簃 祁洪元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