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汉字真地不难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1-09
第8版()
专栏:论语说文

汉字真地不难吗?
郑林曦
近来关于汉字到底难不难,颇有一番讨论。然而主张汉字不难者,也提不出多少新的理由;不过是说形声制的汉字,形旁表义明确,利于“见形知意”;虽然也承认汉字难念、难写,可是总以为只要改进教学方法,汉字就不算难。其实这种说法,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已经有了。然而,七八十年来我国汉字识字教育的实践结果又是如何呢?
先从扫除文盲的效果看:根据1981年9月的一次调查统计,在12岁到40岁的36,000万少青壮年农民中,现在尚有文盲、半文盲约9,000万,占25%左右,也就是说四个人里有一个是文盲、半文盲。但是各地文盲的比例差别悬殊。有8个省、区的文盲比例占到20—30%和40—60%;有些县和社队的文盲比例高达60—70%。在二十六年前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曾提出:“必须用极大的努力逐步扫除文盲”。在今年十二大的政治报告中,仍列有扫除文盲的任务。文盲众多的原因较复杂,不能全归咎于汉字难;然而,跟原先曾用汉字后来改用拼音的“训民正音文字”的朝鲜比起来,人家已经扫除了文盲,现正普及中等教育;这还能够说文字的难易和改革的效果,对于较短时间内完成扫盲,一点作用也不起吗?
再从掌握运用汉字的效果看:一个中国人,从七岁入小学到二十多岁大学毕业,天天认读、应用汉字,总该能熟练地掌握运用这种工具了吧?然而近来看到一种材料,却使我不敢作肯定的回答。有两个教育水平不算低的地区招考硕士研究生,其中一个地区的考生中,80%以上是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然而从两地政治理论的答卷来分析,得出的结果之一,却是“语文基础太差,错别字多,逻辑混乱”。据说:“不少考生答卷辞不达意,语不成章,字体歪斜,几乎每张答卷都有错别字。例如‘贿赂’两个字不会写的人很多。有的把它写成‘灰落’,有的把‘贪污’写成‘旦误’、‘探污’,把‘浪费’写成‘让费’。有的考生把‘偷税漏税’写成‘偷睡漏睡’,把‘秘鲁’写成‘墨乳’。”大学毕业的语文知识水平如此,这能专怪学生学得不努力,老师教得不用心,教汉字的方法没有改进吗?汉字的繁难,对于出现这么多的错别字,造成语文水平低,以至闹出文字上的“笑话”,难道一点责任都没有?一个字读huì音,声旁却一定要写“有”字,意思是送金钱礼物,形旁却一定要写“贝”壳!而且不只是个别的字如此,而是整个汉字体系中到处布下了读不出,记不下,写不对的陷阱。请问:从文盲到大学毕业生识字用字的水平所受汉字难的影响这么大,再硬说“汉字不难”还能站得住脚吗?一种文字工具,花十六年的苦功还掌握不了,这还能说只要改进一下教学方法汉字就不难学了吗?如果有领导、有计划地把汉字的字数精简一下,把难读、难记、难写的字简化一下,把汉字的结构单位和方式减少一下,使汉字这种工具的效率适当提高,让“十二大”所提出的文化教育的任务能更快地实现,那么在一切讲究实效的今天,这种有益的改革,又为什么不抓紧干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