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喜访长寿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1-10
第4版()
专栏:

  喜访长寿村
  本报记者 陈泉璧 赵相如
南昌市郊区有个长寿村,是世界6个长寿村之一。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我们兴致勃勃走进了名为长寿村的桃花公社的三村大队和观洲大队。沿着蜿蜒曲折的小河漫步,只见河水清澈,两岸绿树婆娑,微风拂煦。村舍背靠起伏的小丘,丘上绿荫冠盖。南昌农民习惯放养猪,猪粪到处可见。这儿不同,农民的猪关在栏里饲养。路面打扫得很干净。
我们在九十岁老人杨传慧的家门前,和他款谈起来。老人身高体瘦,耳不聋,眼不花,牙齿健,发花白,四代同堂。他几十年来一直以耕田为生,去年还走十几里路去集镇买东西。他记忆很好:“原来南昌的街道又细又小,我常年也不去一回。”老人谈起光绪、宣统年间南昌的掌故,思路清晰。他的子女生怕老人有意外,这几年不要他去田间劳动,老人却闲不住,仍爱到处走动。他抽起自己栽种的烟叶,对我们笑着说:“年轻时,一餐饭吃过几斤肉!现在不吃肥的,爱喝肉饼子汤。一天还要吃一斤米饭。”
“邹书记,你又来了!”老远我们听得一声爽脆的呼唤。陪同我们的公社书记邹左旨忙站起来,一边招呼来人,一边对我们说:“他叫杨大仲,今年八十岁。”我们朝杨大仲望去,只见他瘦瘦的身体,个子不高,但却格外精悍,两眼闪烁有神,下巴留了二寸长灰白胡子。他打着赤脚,从自己菜地里来。他老两口,无儿女作伴,经营4分菜地,靠自己耕作。每天他要挑七八十斤菜去城里卖,来回走十几里路,每天可卖得二三元钱。他嗓音宏亮,笑着说:“如今又允许自由市场卖菜,再没得人把我们赶东赶西了!”我们问他:“你老身体为啥这么健?”他开玩笑地说:“我一天喝两次酒!”每餐,老伴给他做点可口的菜,让他先喝二两酒,再吃饭。老人还爱唱小曲,唱采茶戏,无忧无虑,豪爽乐天。他说:“如今生活好过了,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老了。”他还自荐当起了村里的卫生组长,督促全村人搞好屋里屋外的卫生。“眼下活六七十岁不算啥,生活好过了,吃穿不愁,心情快活,怎么不长寿?”
这个村共有179人,除了幼儿和少年外,六十岁以上老人占全村人口的30%多,七十岁以上老人有15名,都能参加劳动、照管家务。邻里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争吵斗殴。在一个相亲相敬的环境里生活,人们心情开朗,身体也就格外好。
七十岁的杨声益老人手拿铁锹刚从水田里上来,回家喝茶歇息时和我们见了面。他告诉我们,他和老伴种1亩2分责任田,1分多点菜地,两人日子过得很好。他基本吃素,平时不发愁,喜爱听戏看电影。看他那红光满面的样子,很难叫人相信已到古稀之年。
环顾村上幽美的环境,队长笑着介绍说:“全村有桃、柳、柿、柚、樟、桐、桔、楝树2,000多株,平均每人十多株。树一多,空气湿润芬芳,闻不到城里的那股烟味。小河流水,没受污染,井水清冽,喝起来清甜,这些好处跟长寿多少也有点关联吧!”
据统计,解放三十三年来,这个村子死亡的老人平均年龄为七十七岁,最高寿的九十七岁。据说科学家们认为,人的应享寿数为二百岁,这样的老寿星,人间恐怕不曾有过,从当今世界平均年龄来看,这个村称作长寿村是当之无愧的了。
据老人讲,这一带本是盛开桃花著名的,可惜三年自然灾害加上十年浩劫,使桃林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临离开这个村子时,我们不禁想起唐诗《题都城南庄》,妄自改动几个字,诌成打油诗一首:
海外闻名此村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桃花不知何处去,人面依旧笑春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