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风库”仲秋花犹艳——河西走廊安西县的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1-10
第4版()
专栏:

“风库”仲秋花犹艳
——河西走廊安西县的变迁
本报记者 王钟人 李敏杰
“尽日风声拂树来,偏吹黄沙上层台,一年三百六十日,纵有双门亦半开。”这首诗歌所描写的是河西走廊著名的“风库”安西县昔年的凄凉景象。如今在风魔沙害横行的荒漠戈壁,出现了道道绿荫和茫茫绿洲。
安西,地处走廊西端,古时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唐代称瓜州,清代设县。它北倚马鬃山,南临祁连山,被包围在茫茫的戈壁沙海之中。1932年一场大风之后,树折沙起,劳苦百姓被逼离乡背井。临解放时,沙石已漫平了东边的城墙。
建国初期,安西县成立了防风治沙委员会,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三十多年来,他们因害设防,在县境里风害最严重的40个风口上,兴办了47个林场,实行专业造林与群众造林相结合,国家造、集体造和社员造相结合,护田护渠护路相结合,成片造林21,700多亩,营造防护林带总长1,800公里;全县“四旁树”、天然林、人工林达到8.5万亩,每人平均1.7亩。林木起涵养水分,调节气候,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据统计,五十年代八级以上的大风,平均每年有70多次,如今已减少到30多次。
我们在安西县城漫步的时候,已近仲秋,只见“井”字形街道宽阔笔直,街心花坛幽香四溢,五颜六色的鲜花争妍斗艳,街旁绿茵成垄成行。陪同我们的县委办公室负责同志说:“当年受风沙侵袭的旧县城,现在已开垦成耕地,风沙线上的万亩沙丘,现在成了防风林、园艺场和肥沃的良田,在建设新县城时,大家常常想起这首歌谣:登高望远一片沙,大风刮起不见家;初冬未到冰先结,春尽不睹桃李花。因此决定在街心建立一个花坛,显示人定胜天的力量!”
在县城东侧的集市上,一车车、一筐筐西瓜、白兰瓜跟前,社员们招揽着顾主。我们买了几个白兰瓜尝了尝,真甜呵!原来安西的沙土地,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适宜瓜果生长和糖分积累,历史上就以产瓜著名,素有瓜州之称。一个卖瓜者说:“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安西的瓜果有了更大发展。今年总产1,000万斤,比去年净增200多万斤。白兰瓜肉厚耐储存,不仅远销青海、西藏、陕西等省区和北京、西安、沈阳、长春等大城市,今年有87万斤进入了香港市场。
绕过当年连绵起伏的沙丘,来到风沙前沿的环城公社,看到林、田、渠、路配套成网,一幅欣欣向荣社会主义农村的新气象。这里,林起风减,人进沙退,粮食亩产由解放时的100多斤增加到去年的600多斤。这个公社北沟大队,过去由于风沙侵袭,每浇一次水,都得清理一次渠道里的沙子,有时连种两三次才能抓住苗。经过多年努力,营造的数十条防风林带完全控制了风沙危害,这个过去有名的穷队一跃成为全县稳产高产的先进队,平均亩产曾经达到900多斤,在风沙线上创出了江南产量。
“风库”确实在变。这天傍晚,在安西县委的太阳能浴室里,我们洗去长途旅行后满身的汗尘,感到舒服极了。县委办公室的负责同志说:“我们县能源潜力也很大,如今洗澡有太阳能热水器,还建了水力和风力发电站,部分社员家庭已开始使用沼气。过些年你们再来,我们这个‘风库’定会变成‘宝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