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从炕洞子“钻”出的路——记郭继业和他的新型火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1-11
第2版()
专栏:

从炕洞子“钻”出的路
——记郭继业和他的新型火炕
本报记者 孟宪俊 周保华
青年人都希望走上成才之路。有些人好高骛远,却实现不了美丽的梦;有些人走后门,拉关系,想让别人“抬”上路,可是,路在他们面前仍然那么遥远……。然而,辽宁省康平县农村青年郭继业,潜心钻研炕洞子,兢兢业业十四年,终于钻出了这条路。十四年来,他先后成功地设计了10种新型火炕,平均每天为群众搭一铺炕;他总结了改革炕灶的经验,撰写出《各种火炕的搭法和常见毛病的处理》、《床型火炕》、《炕灶改革新技术一百例问答》等9万字的论文和技术资料。1973年,县委书记发现了他,把他调到了县房产管理所。去年,省有关部门的同志又发现了他,他被借调到了省农村能源办公室。
1968年,郭继业从沈阳市第八十中学毕业,插队到康平县东关屯公社的时候,他曾为前途和理想担忧过。可是不久他发现,群众中有许多困难等待着有为之士去研究解决。眼下这旧式火炕就给群众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有的炕倒烟;有的炕面和房屋面积比例不当,达不到理想的室内温度;有的炕只有“一条线”热,不能满炕热;有的炕费柴而炕面不热又凉得快。他想,要是创造出省工、节能、热效率高的新型火炕,把群众从“黄烟满地爬,两眼泪花花”的痛苦中解放出来该多好啊!他打定主意:自己的“千里之行”,就从改革炕洞子开始。
小小火炕,建筑结构并不复杂。可是,郭继业钻研起来后,却发现它竟包含着建筑结构学、流体力学、热力学、数学、化学、气象学等许多学科的知识。他知道,不掌握一些知识,要科学地改革火炕,是不行的。
郭继业刻苦地学习着、钻研着。他到处找书、买书。调到县里工作后,他每月领40多元的工资,除了用十多元钱吃饭,三五元钱买日用品外,其余的钱都用来买书籍报刊。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他每搭一铺新炕,都坚持和用户一起试烧,详细记录点火时间、当日风速、温度、空气压强、耗煤量、炕内炕面升温等数据。他根据炕灶和烟囱之间的几个数值的关系,推导出了计算烟囱高度的公式。为了使烟气在炕洞内均匀流动,实现火炕“满炕热”,他对火炕的进烟孔道进行了改革,设计了5种不同的分烟形式。根据烟气热胀冷缩的原理,他把炕洞搭成了“倒喇叭”形,并适当加大了炕洞的弯曲半径,减小了烟气流动阻力。
这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青年不但要刻苦地钻研,艰难地前进,还要和落后的意识和社会偏见顽强地斗争。这个县有个老匠人,搭炕修灶的技术远近闻名,一家饭馆炉子倒烟,先后找人修了5次没有修好,他一去,半个小时就修好了。郭继业去找他取经,他说:“你年纪轻轻的,干什么不好,为啥偏要钻炕洞子?”这话对郭继业震动很大。前不久,几个热心人给郭继业介绍对象,对方一听说是“钻炕洞子”的,都转身就走。这,郭继业能够理解,可是为什么连修了大半辈子火炕的老匠人也看不起自己的工作呢?他静静地想着:火炕是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采暖方式。“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曾被看作是农民幸福生活的标志。农民在泥里水里辛勤劳动一天,渴望能够睡上一铺热炕,驱寒祛湿。“钻”农民烧饭睡觉都离不开的炕洞子,这工作不好,什么工作好呢?为什么越是“不好”的工作,群众越是需要它,而群众越是需要的工作,有些人越是认为“不好”呢?他对一些劝他改行的人说:“我认为,一个有抱负的青年,不应该把心思用在选择‘做什么’上,应该用在‘怎么做’上。路是人走出来的。我要把群众的需要当做自己的事业,从‘炕洞子’‘钻’出一条路!”
郭继业更加勤奋了。他常常早上就把一天的饭做好,以便有更多的时间研究火炕。当一个姑娘倾心地爱上了他以后,有一次,他到姑娘家做客,老人劝他喝酒,他不喝,让他吃饭,他不吃。他却张口要了三个烙饼,带上走了。他想的是:有了这三个烙饼,三天的做饭时间就可以省出来了。时间永远属于有进取精神的人。郭继业在搭炕修灶的同时,自学了大学的物理、化学课程,进一步懂得了火炕在通风、分烟、保温和均匀受热等方面的知识。
郭继业懂得,“钻炕洞子”要“钻”出学问来,光钻书本知识不行,还要多钻炕洞子,取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他不放过每一次实践的机会。有一次,他收到了沈阳市一个工厂保管员的信。信上说:“我家的火炕修了七次,拆了七次,全家三次煤气中毒。我这个腰腿痛的人多么需要一铺热炕啊!你是从沈阳出去的‘炕神仙’,能不能回沈阳显显灵?”郭继业接信后,马上从康平县赶到沈阳,无偿地为他搭了一铺新型炕。还有一次,郭继业到东关屯公社泡子沿大队朱富贵家里串门,一进门就见满屋烟气,满炕烟尘。他说:“二叔,你的炕不好烧,我替你修修吧。”朱富贵说:“你年轻,修不好会误事,闲了我请师傅去。”过了几天,郭继业又去蘑菇:“二叔,你放心,就让我给你修吧。”这一次,朱富贵答应了。郭继业用了一天时间把他的炕修好了。点火试烧时,火苗儿忽拉忽拉直向炕洞里面钻。喜得朱富贵见人就说:“旧炕热一线,新炕满炕热;旧炕做饭人等火,新炕做饭火催人。”
郭继业的技术越来越精了。腰痛的人要求火炕中间热,他便搭出了中间热的炕;腿痛的人要求火炕下部热,他便搭出了下部热的炕;县城的双职工家庭中午没时间做饭,他便设计出了“炕头热饭箱”;住房面积小的人家,要求炕炉子不占地方,他便设计出了“炕内炉子火炕”。大家说:“小郭的技术神了!我们要什么炕,他就能搭什么炕。”
1978年4月,康平县科委对郭继业搭炕修灶的技艺进行了一次现场评议,郭继业当场搭了三铺新型火炕,同旧式火炕相比,燃料节约43%,热效率提高70%。去年9月,铁岭地区科委和建委又在康平县举行了火炕鉴定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郭继业设计的火炕,结构简单,搭法新颖,自然通风好,炕面热力均匀,余热利用充分,是一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全省各地一百多用户纷纷写信赞扬新型火炕的功能。辽宁省建委、科委、农村能源办公室联名向出版单位推荐郭继业撰写的技术理论专著。郭继业终于从炕洞子“钻”出了成才之路,他的名字,传诵在辽宁省的许多城镇和乡村。
目前,火炕的余热利用,太阳能、沼气能用于火炕的新技术又进入了郭继业的视野。他在小本上这样记录着:“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村生活耗能占全国耗能量的40%以上,而在农村耗能中,生物质能又占四分之三。由于大量烧掉了生物能,不仅造成了四料(燃料、饲料、肥料、工副业原料)俱缺,还破坏了生态平衡。”他决心在节约生物能方面,开展新的研究,继续走他的路。(附图片)
内蒙古正镶白旗乌宁巴图公社都比生产队的几位老人同声夸赞党的政策好。
新华社记者 陆金发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