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曹雪芹的头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1-11
第8版()
专栏:

曹雪芹的头像
黄裳
伟大的作家曹雪芹如果没有一幅肖像流传下来,这是多么大的憾事;但流传下来的如是一张伪作,大家胡乱顶礼膜拜,“非其祖而祠之”,那就将是更大的憾事。因此,最近举行的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上对此进行了讨论,是很有意义的。
何况,如现存陆厚信绘像果是真品,那就将证明雪芹曾一度南游。作家笔下的江南风物、有关金陵、姑苏、扬州的描写,就有可能是来自作家实地观察所得,不只是仅凭儿时印象或家属传说了。这就更牵涉到小说创作的重要研究课题。
讨论会上宣布了小像收藏者河南省博物馆的调查报告。据报载,报告说这像画的是俞楚江。原件早年由俞家流出,落入做书画生意的人们之手。他们几经商量,伪造了题句,托名于曹雪芹,企图获得善价,终于一九六三年以人民币十元(一说五元)卖给了河南博物馆。内容非常曲折并富有传奇性,许多
“当事人”都出来作证,其中还包括了一位病残不能说话的人,她用手按了小像头部,摇头示意。据身边人的解释,这是说此画的头部已经改换,不是原物了。
这样,讨论就集中在画像的题句是原有还是后添;像内雪芹先生的头是否换过等实质性问题上。后来请来了上海博物馆的书画鉴定专家和有经验的装裱老师傅。据报载,他们认为,画像上的题词与画像本身都属于同一时代——乾隆。头也不曾换过,是原作。
我曾在展览会中看了一下画像的原作。照我看,画像本身与题句,还有对页尹继善的题诗,都无疑是乾隆时代的制作。如有差别,那也只是画家的书法、图记都不象尹继善那样精工,有那么浓的馆阁体气息。也许这中间就存在着朝野之分,精粗之别,但不能说不是出于同时代人之手。乾隆时代的小民所写的卖身契与大人先生的法书是不同的,这道理很容易明白。
伪造书画谋利也确是过去时代的常事,造了一张假宋画即使是假石涛、八大山人都能骗得几千上万元。但花了许多力气只骗取五元十元的作伪者还是少见的。陆厚信的两印都够得上乾隆年间,如就此旧印,补写题跋,而能如此天衣无缝,也确是高手了。他的“劳动”的报酬,也太低了一些。
这样,这是一张乾隆中不出名的画家陆厚信所绘的“雪芹先生像”,应该是迄今为止一种实事求是的表述。
当然,我们还希望能进一步作调查研究。调查的方法也应该力求更富于科学性,避免这样那样的先入之见,不追求“故事性”、“生动性”。我这样说是出于一种感觉。几年前曾发现过曹雪芹的“废艺斋”“遗著”等一系列“文物”,那发现的经过和文件本身就带有极浓厚的传奇性,读起来不象一篇科学论文,倒更近于“报告文学”。其实“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不应混在一起。近年出现的有关施耐庵家世的“墓志”与李自成的遗物、遗迹……,也多少带有类似的特点。我觉得这是值得注意的。
此外,在发表这一类学术讨论的新闻时,我认为也以保持冷静的客观态度为好,不宜在报道或标题中表示过于强烈的倾向性或结论性。因为这是属于百家争鸣范畴的问题,我们应该按照党的双百方针办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