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谈新闻文字中的非口语成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10-26
第6版()
专栏:来稿文摘

  谈新闻文字中的非口语成分
幸代高
有一次,给一个女中高二高三同学念一段人民日报上的消息,我发现效果很差。
为什么呢?我念得固然不能说完全没有毛病,同学的政治、文化水平也都不够高;但主要却是因为目前新闻文字中,有很大一部分只能用眼看,不容易用嘴念,更不容易用耳朵来听。对于文化水平低的读者,就是用眼睛看,也有好些是看不懂的。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少,这里只谈谈新闻文字中的非口语(包括文言)成分问题。
举新华社的一段小消息为例:
“港九工业界东北观光团黄长水等一行四十一人,七日下午三时由汉口抵津,该团将在天津逗留数日,参观津市工业生产建设。”
仅仅这一小段,总共不过五十一个字(标点不算),非口语的词儿(日期和时间还不算)就有十一个,一共有十五个字之多,几乎占了总字数的三分之一。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习惯,是传统。”的确,大家都这样写,而且向来这样写,传统、习惯的包袱太沉了,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丢得下的。但是这样的习惯是不是对的呢?应该说是不对的。是不是可以改变的呢?应该说是可以改变的。只有铲除了杂草,好的种子才能长得出来。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写,是因为口语词汇不够用。”那我们且完全用口语来改写一下,看看成不成:
“香港九龙工业界东北观光团黄长水等四十一人,七日下午三点从汉口到天津。他们预备在天津呆几天,参观天津工业生产建设。”
我这样改,也许还有很多毛病,但是可以证明一点:新闻写作完全用口语也行,并不是口语贫乏,不借非口语的光就不成。我曾经念给两个工友同志听,他们都说:改过以后好懂一些。
那么所有非口语的词儿都绝对不能用了吗?不是,完全不是。非口语成分,只要是有生气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吸收。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写是为了经济。”那我们看看究竟经济了多少呢?上面的例子,改过以后仅仅只多了一个字。可见并不经济,或者说经济也有限得很。如果把它更精练一下,“预备”换成“要”字,最后一句的“天津”两个字不要,就比原来少了两个字。可见要经济不一定要用非口语,用了非口语也不一定就经济。
当然我并不想抹杀这样的事实:用非口语来写,有时的确能省下几个字,这好像是“经济”一些。但是所谓经济,应该不违背口语化的原则。经济是要讲的,可是要从全篇全段上来讲,要从语言文字的精练上来讲,不要光抓住小辫子,忽略了大原则。
新闻总署在“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上,号召“报纸应当把建立读报组当作重要的政治任务”,同时又指出“读报组应当是报纸内容的经常的和有组织的学习者和宣传者”。但是像目前这样的新闻文字,念起来不像“话”,听起来不大懂,念的不起劲,听的不乐意听,读报组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于慢慢垮台了。其实知识分子的读报组又何尝不会这样呢?
因此,我诚恳地希望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们:下苦功学习人民的语言(口语),这是写作的宝库。只有用人民的语言来代替新闻写作中的非口语成分,才能使报纸更好地成为联系群众的工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