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孤残老人的笑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1-26
第8版()
专栏:

孤残老人的笑声
袁茂余
在北京市北新华街副食商店附近,住着七八户孤寡病残老人,如:何大妈,今年七十九岁,本有三儿一女,都不在自己身边,剩下她孤零零一人过活,患严重风湿性关节炎,行动困难;谭大爷,年过八旬,无儿无女,老伴早逝,腿患骨结核多年,连做饭腋下都要支着双拐;李大伯,抗日时在太行山打游击,受伤致残……这些老人不仅生活难于自理,连平时买油盐酱醋都成了问题。
今年3月,全国文明礼貌月活动开始后,北新华街副食商店在上级党委的号召下,采取了一项便民措施——把附近孤寡老人所需的副食品按期直接送上门去。这任务,交给了本店青年售货员王静同志。
王静今年二十二岁,单瘦的个子,留着朴素的齐耳短发。她在一个有众多人口的家庭里长大,从不知孤单是什么滋味。到这个副食店工作已经四年,甚至不知道附近还住着这么些不能前来买东西的老人。她推着车子送过几次货后,才感到,这些在孤寂中生活的人是多么需要别人的关怀,别人的温暖。那怕和他们拉上几句家常,对他们说来都是莫大的快乐与安慰。渐渐地,她热爱上了这项平凡而琐碎的工作,和这些老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不满足于单纯的送货——本店有什么送什么,而是处处关心、体贴他们,细心调查每位老人不同的口味,研究他们的爱好和心理,做到他们需要什么送什么。本店没有的,她不辞劳苦,利用下班时间到各处商店去寻找,从不使老人失望。群众夸她是“把温暖送到了每位老人的心坎。”
今年中秋节那天,何大妈因为牙齿脱落,通常的月饼嚼不烂,想吃几个软和的枣泥月饼。王静下了班,蹬上自行车跑遍西单周围所有副食商店,均无此货。她看看表,已是下午七点半了,心里不禁发慌,想起今天上班时妈妈嘱咐她:“今天是中秋节,下班早点回来吃晚饭。”此刻,她多想回家呵,但她更想起了何大妈,她仿佛看到:何大妈那个几家合住的杂院里,邻居们一家家正在灯下欢乐地聚会,唯独何大妈孤零零一人坐在屋里,如果她连个过节的月饼也吃不上,心里会是什么滋味?王静辗转寻找,终于在宣武门附近一家店子买到了何大妈爱吃的枣泥月饼……
当她从何大妈家出来,已是晚上九点多了……
10月的一天,我陪着王静送了一趟货。
我们刚来到何大妈家门口,坐在床边的何大妈眼睛亮了,颤巍巍伸开两只胳膊,欢笑着:“哟,我的女儿来了!”要不是她行动不便,定会跑上来把小王紧紧搂在怀里。
“她是我的女儿。”何大妈再次笑哈哈向我强调,“我天天都想着她,她一来,我就高兴,好姑娘哩,我想吃什么,她就送来了,比我女儿(她女儿在外地)还懂我的心……”
谭大爷是个瘦瘦的老头,一进他家院子,就见他站在门内的案板旁切白菜,支在腋窝里的两根拐杖将他的两肩撑得高高隆起。见到小王,高兴得不得了,忘记了自己是个残废,赶忙趔趄着上来迎接,要不是小王将他一把扶住,他差点摔倒。
“要在旧社会,我,这样的人,早死了。新社会,没儿没女,不要紧,周围都是,亲人啦……”他坐在沙发里,断断续续地说着说着,挤满皱纹的眼眶边便迸出一点泪水,久久挂在他那斑白而卷曲的睫毛上。
穿过一条窄窄走廊,便到了李大伯家。
“唉,老给人家添麻烦。”他坐在床头低头感叹着,接着,他就向我谈起了党和政府对他这残废军人如何关怀,周围的同志对他如何关切,只叹息自己不能再为人民做点事。言辞中,我看到了他那颗仍在激烈跳荡的老战士的心。
路上,我问小王:“你喜欢这项工作吗?”
“喜欢。”她坦率地说,“也许有人觉得这工作太平凡、太琐碎,但我非常喜欢它。我总是想,人人都有个老的时候,年轻一代应该给老年人更多一些关心,更多一些温暖。我们国家素有尊老敬孤的传统美德,我们年轻人应该把这种美德继承和发扬起来。我只感到自己做得太少……”
“呵,小王小王。”正说着,街旁的一个窗口内忽然传出一位大妈的呼唤,小王赶忙住了口,提着一网兜副食品咚咚咚跑了进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