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巴黎的“莫里森旅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1-28
第7版()
专栏:

巴黎的“莫里森旅馆”
温宪
很少听说死者墓地也是青年人寻欢作乐、嬉耍胡闹的场所;也很少看到死者墓碑和雕像竟被乱涂乱写的现象。然而,花都巴黎却有这么一个地方。
“这里通向莫里森旅馆→”,在许多墓碑上可以看到这样的指路标记。所谓“莫里森旅馆”,就是在巴黎的西方青年经常群聚游荡的地方。然而它不在时髦的通衢闹市,而是在巴黎市东的拉雪兹神甫公墓。
拉雪兹神甫公墓在巴黎是颇有名气的。这里有受人景仰的巴黎公社社员墙,还有许多伟人长眠于此。巴尔扎克的墓在这里,墓座前摆着几盆枯萎的鲜花;肖邦的墓在这里,偶有寥寥游人在默默注视大理石雕像;王尔德的墓在这里,但已被破坏者亵渎得不象样子;喜剧大师莫里哀的墓与寓言作家拉封丹的墓在一起,没有鲜花,没有挽句,只有野猫在墓基四周乱窜……看得出,这一带伟人的墓地很少有人前来。在这里走走,耳闻远处传来的阵阵教堂钟声和狗吠,使人觉得格外冷清凄凉。
可是,到同一公墓中的吉姆·莫里森墓看看,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从公墓开门到深夜两、三点钟,成群结队的崇拜者、寻欢作乐者在此麇集,怪声怪气地唱着叫着,用各种颜色的笔乱涂乱写,不少青年在此酗酒、吸毒。
吉姆·莫里森原是一个美国摇摆舞曲的明星,1943年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他上大学一年后便退了学,组织了一个叫作“大门”的摇摆舞乐队,到处唱他那十分伤感的乐曲。1971年夏天,为逃避一桩被揭发出来的丑闻,莫里森来到巴黎,同年7月3日死于巴黎住所内。人们普遍认为,他的死是吸毒所致。死时才28岁。
颇为有趣的是,在他死后11年的今天,他的名气却比活着的当年大得多,整个西方出现了一大批他的崇拜者。他的音乐被一再录制,他的一些蹩脚诗被刊印成书在塞纳河左岸的书店发行。莫里森竟成了某些人的偶像,他的坟墓因而也成了“圣地”,奇闻怪事随之层出不穷。莫里森的墓很简单,在1米宽、2米长几乎与地面水平的基座中,平铺着白色小石块。在他死后10年,原来的“大门”乐队成员为他立起了一座半身雕像。每天来的一批批“朝圣者”为莫里森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纪念物:遍地的烟蒂、摔碎的酒瓶、用过的打火机、从别人墓上偷来的鲜花和十字架。自称“莫里森的孩子”的人们将他塑像的嘴唇抹上口红,有人将一节烟屁股塞在它嘴上(见图)。各国的崇拜者竟把雕像、墓碑用十多种文字涂写得一塌糊涂,内容有莫里森音乐中的歌词、无病呻吟的赠言,还有恶作剧的留名……公墓管理人大约每两周将涂写的地方粉刷一次。但过不多久,又盖满了用红、黑、蓝各种手笔写的各种玩意儿。
来到这里的不少青年们穿着莫里森生前常穿的那种黑皮白铜扣夹克衫,有的狂饮乱叫,有的吸烟闲聊,有的贩卖或注射毒品。直到深更半夜,他们大显身手,一跃翻过6米多高的公墓围墙,各自散去。
“我每周到这儿来一次,有些人天天来”,一个模仿莫里森披头散发的19岁青年对我说,“我喜爱他的音乐。别人到这儿来吸毒,而我到这儿来祈祷。”
我从巴尔扎克、肖邦、莫里哀的墓走到莫里森的墓,眼看这种种情景,对比之下,心绪难平。那喧闹无聊的“莫里森旅馆”的形形色色,反映出西方社会腐朽的一个侧面,也是某些西方青年心灵空虚的真实写照吧!凉意袭人,我怀着困惑的心情信步走出这可敬又可憎的拉雪兹神甫公墓……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