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京东板栗何不大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2-02
第4版()
专栏:工作研究

京东板栗何不大发展?
本报记者 郑启民
滦河中下游地区盛产板栗。国内称燕山板栗,国际市场上叫京东板栗,或中国甘栗。人称“干果之王”,品质优良,耐贮性强。有香、甜、糯的独特风味,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出口一吨京东板栗,可换回11吨小麦。
这一带种植板栗,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迁西县东沟峪大队和兴隆县冷水头大队,现在还能见到生长四五百年的大栗树。由于栗树果实值钱,木质优良,又是木本粮食作物、良好的养蜂树种,并能在浅山坡栽种,不占耕地,当地群众历来乐于培植。古书上说,燕蓟千树栗,胜似万户侯。可见在这一带种栗树能发家致富。
京东板栗解放初平均产量5,100多万斤,1953年以后,却一直徘徊在4,000万斤左右。影响板栗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县对这个地区应发展成为板栗基地缺乏认识,仍然坚持在不适合种庄稼的山坡地上种庄稼。据板栗主要产区迁西和兴隆两县林业局的调查,至今这两个县还有10多万亩山坡地上的“挂花”地仍在种庄稼。有人提出的“理由”是:板栗树,结果慢,周期长,远水不解近渴,等等。这些同志太缺乏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远见了。后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在适宜发展栗树的土地上种植其他作物,起码是劳而少获。
迁西县是全国最大的板栗生产基地,最高年产量达1,900万斤。近几年,产量连年下降。今年是大年,也只产1,100万斤。板栗基地县,为什么连年减产?除了修水库和引水工程毁掉几千棵板栗成树以外,就因为具体政策不够切合实际。如这些年来,国家在该县境内修了潘家口和大黑汀两座大型水库,搞了引滦入还(还乡河)和引滦入津两大工程,占用河套好地60,000多亩,而粮食包干任务仍按全县原有耕地面积计算。由于粮食任务重,不仅该退耕还林的陡坡地没有退,影响板栗幼树的发展,而且对成树的培育和管理也有所放松。
再从经销来看,迁西县的板栗,原由县供销社收购加工后,交外贸部门直销国外。供销社每年从利润留成中,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社队发展板栗生产。1980年改由外贸部门经营后,这些扶助金没有了。这对发展板栗也有一定影响。
板栗要大发展,各种技术措施要跟上。希望有关领导部门重视先进技术,积极地有计划地加以推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