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人才是创业之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2-03
第5版()
专栏:

人才是创业之源
中共湖北省襄樊市委员会书记 王清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襄樊市的经济建设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工业总产值1981年达到12亿元(按1970年不变价格),比1978年接近翻了一番,利润增长1.2倍,工业总产值和利润三年的平均递增速度分别为25%和44%。经济建设能够较快发展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依靠了科技人才和技术进步。方毅同志在最近召开的全国中小城市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是强国之本,创业之源。”对于这一点我们是有深切感受的。几年来,我们对科技人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使用到重用、从把他们当作业务力量到当作依靠力量的过程。
科技人才是宝贵财富
我们从实践中深深感到,科技人才是宝贵财富。
襄樊市属于中小城市,突出的是人才缺,工程技术人员更缺。六十年代末,全市工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还不足60人,很多企业连一个技术员都没有,不仅科技工作无法开展,就连生产中的一般技术问题也解决不了。有的企业来了新的机器设备不会安装使用,有的产品不适应市场需要也不能更新换代,致使很多企业长期发展缓慢,甚至濒于关闭的边缘。那个时候,我们迫切感到科技力量不足。而一当起用科技人才,面貌就大不同了。比如1965年,市里好不容易办起一个硫酸厂,厂房设备都有了,就因为没有人会安装而一拖好几年。后来,从上海请来一位工程师,只半年时间就安装投产。还有一个橡胶二厂,由于没有科技人员,花色品种少,质量提不高,生产上不去,工厂处于关闭状态。后来,从外地给这个厂调进了7名专业人才,仅几个月时间,企业就扭亏为盈,经济效益大增。象这样依靠科技人员“救活”的小厂,全市有二十多个。活生生的事实表明,同样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有了科学知识多、劳动技能好的人,能创造多一倍、几倍甚至更多的社会财富。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办社会主义企业,固然需要资金,需要设备,但更需要人才和知识,人才问题比资金、设备更重要,更具有决定意义。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以后,我们更感到人才的重要和人才的难得。过去作坊式的手工劳动,企业小,生产工具简单,凭经验就可管理;现在企业规模大,现代化设备越来越多,技术复杂,工艺严格,仅靠经验管理不够了,没有科技人员就难以组织生产。过去作坊式的生产,有个管帐会计即可,现在管理一个企业,需要标准化、系列化,生产一个产品就需要掌握几十种、几百种数据,没有科技人员就无法进行科学管理。现在工业产品千变万化,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要使企业能适应市场变化,就一定要靠科学技术,靠科技人员。市场竞争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智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为了争取人才,解决我市人才严重不足和建设急需的矛盾,我们从三个方面作了努力。一是“招贤纳士”,从大城市、大单位引进人才。襄樊的隆中,相传是诸葛亮躬耕的地方,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我们常常想,刘备为了自己的事业尚能“三顾茅庐”,请贤才辅佐,今天,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难道就不能到外地去请进人才吗?为了请进一名科技人员,市委、市政府的负责同志也曾“六顾”、“七顾”“茅庐”。请来的科技人才在生产科研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我们还注重自己组织各种技术培训班,培养技术骨干。几年来,我们通过办科技进修学院,采取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挂钩,面授、函授和开展学术活动的形式,培养了相当于大专、中专水平的科技人才。此外,我们还发挥襄樊地区中央、省属企业和三线军工单位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成立了“繁星股份有限公司”,以适当的经济利益为纽带,开展技术交流和长期的多项技术协作攻关活动,使这些门类多、技术精、专业性强的科技人才成为我市开展科技工作的重要力量。
科技人才也是依靠力量
对于科技人才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从理论上弄明白,思想上搞清楚,还是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几年来,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改善党同知识分子的关系,这些,不仅从根本上打碎了长期以来禁锢在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枷锁,也摘掉了我们头上的“左”的“紧箍咒”。过去,由于“左”倾思想和小生产观念的束缚,在我们有的领导干部中,虽然一方面把知识分子、科技人才当作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并不敢放手使用,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对知识分子的隔膜和偏见。同样的缺点错误,发生在知识分子身上,往往就要看得严重一些;同样的长处、优点,表现在知识分子身上却容易被忽视,也不敢大胆地赞扬和宣传。一句话,没有真正把知识分子当作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来看待,而是看作“外人”,因而不能以平等的、同志的态度对待他们,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不消除对知识分子的偏见和隔膜,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就会损伤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生力量。过去,我们有的同志总认为知识分子清高,容易“翘尾巴”,世界观是非无产阶级的,不自觉地把知识分子当作“异己”力量,因而一边使用,一边又不放心。这种观点和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作了大量的工作。除彻底平反了科技人员的冤假错案外,我们明确提出了破除过去干部工作中“三重三轻”即重资历轻德才、重党内轻党外、重出身轻贡献的清规戒律。对有真才实学、有组织能力、善于打开局面的科技人才,大胆提拔,委以重任。要求党政部门对待科技人员要象对待工人群众那样,做到“七个一样”,即:政治上一样信任,工作上一样支持,生活上一样关心,使用上一样选拔,经济上一样按劳分配,有成绩一样受表扬,符合党员条件的一样吸收入党。另外,我们还经常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对科技人员进行走访,和他们谈心、交朋友,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尊重他们的职权,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所有这些,对扭转社会上对知识分子的不公正看法,提高党内外群众的认识,切实落实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都起了很好的作用。我们不少企业的领导干部彻底改变了过去对科技人员既用又疑的态度,把是不是重视科技工作,敢不敢重用科技人才,抓不抓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作为衡量自己有没有战略眼光和现代化觉悟的重要标志。在比较老的企业领导班子里,一些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创业者,感到自己文化水平低,适应不了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申请退出第一线,而把德才兼备、适宜于搞领导工作的知识分子推荐到领导岗位。许多科技人员感慨地说:“‘四人帮’把我们当作草,今天党把我们当作宝,我们要尽力为党工作。”
认真落实科技人员的政策
科学技术人员主要是脑力劳动者,为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应该为他们的工作创造相应的条件。在这方面,我们冲破了“左”倾思想和平均主义的阻力,理直气壮地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不断改善科学技术人员的生活条件和学习工作条件。几年来我们将科技干部和技术工人的家属户口从外地迁入了我市,解决了他们两地分居问题,并安排他们的家属子女就业。过去许多科技人员的家庭里是一个人拿工资,四五口人吃饭,现在是几个人拿工资,收入成倍增加。在住房问题上,我们加快了职工住宅建设,各局各厂都把解决科技人员的住房困难放在优先地位,住房面积享受所在单位最佳待遇。在全国性的三次调资中,还适当照顾了中年科技人员。在解决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方面,我们强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抓紧抓细。由于政策上落实,各级组织的关心,有的科技人员一年之内就六喜临门(入党、提干、调资、迁入新居、晋升为工程师、荣获科技成果奖)。科技人员一般有着较强的事业心,最担忧的是出不了成果。为此,我们注意了为科技人员出成果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在进修方面,先后举办了计算机、程序控制等专业进修班,邀请国内外有关专家教授来市里讲课,举办了各类新技术讲座、外语高级短训班等等。对于条件较差的小厂,我们从全市调配支援,协助科技人员搞好工作。
几年来,由于我们认真执行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科技工作者,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的工业生产的发展。全市1979—1981三年工业总产值和利润的增长因素中,技术进步因素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9%和45%。我们决心遵循党的十二大精神,把教育和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抓紧,抓好,抓到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