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应当破除“资格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2-03
第5版()
专栏:读史札记

应当破除“资格论”
隋喜文
用人时讲究论资排辈,这在中国曾经断断续续地通行了一千多年。它严重地压抑了人才的成长。始作俑者一般都认为是后魏的崔亮。后魏神龟二年(公元519年),崔亮任吏部侍郎,主管官吏的考核与升黜。他为了图省事,“乃奏为格制,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日月为断。虽复官须此人,停日后者终于不得;庸才下品,年月久者灼然先用。沉滞者皆称其能。”(《魏书》第66卷)这就是说,提拔官吏,只看年资,不问德才。熬到了年头就加官晋级,不够年头的即便品学兼优,也只能等到满头白发方可排上座次。这种办法很受庸劣无能之辈的欢迎,但却严重地压抑了有才干的年轻人,因此当即遭到有识之士的激烈抗争。当时有洛阳令薛琡上书反对说:如果不问德才好坏,只按任职年头的多少,把官吏象拿根草绳穿鱼一般地依次晋升,那还要设个吏部干什么呢?崔亮的外甥刘景安也写信规劝崔亮说,您用“停年格”的办法提拔官吏,会使人们不求上进,“天下士子谁复修厉名行哉!”(《魏书》第66卷)但是这些批评都被视同废话,不见采纳。史书上说,由于崔亮搞了“停年格”,“自是贤愚同贯,泾渭无别,魏之失才,从亮始也”。
崔亮的“停年格”实行了二十多年后被宣布废止。到了唐开元十八年四月,吏部尚书裴光庭又重施崔亮故伎,奏用《循资格》。他把资格论制度化,对官吏“无问能否”,“限年蹑级,毋得逾越,非负谴者皆有升无降”。于是,“其庸愚沉滞者皆喜,谓之‘圣书’。而才俊之士,无不怨叹”。(《文献通考》第37卷》)当时宋璟曾公开反对这种制度,但势孤力薄,终于失败。直到裴光庭死了,中书令萧嵩上书,说《循资格》不利于选拔人才,这才废止。但也只是名义上废止罢了。
论资排辈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期才盛行的。在那以前,特别是春秋、战国时代,固然通行世卿世禄制度;但对特别优秀的人才破格提拔的现象是常见的。著名的如甘罗十二岁便因出使赵国、攻取燕地有功而被拔擢为秦国的上卿。直到西汉,用人也是不大讲资格的。比如张释之十年不得升调,杨雄三世不升官;而公孙弘布衣为相,刚刚二十多岁的贾谊一年之内就超迁为太中大夫,霍去病二十一岁便被拜为骠骑大将军。当然,据明代大学士丘浚考证,“年劳之说,汉已有之”。(《大学衍义补》)但把它搞成一种法定的制度,则确是北魏以后的事,而且是“传之后世,踵而行之,卒不可变”。(《文献通考》第37卷)为什么踵行而不可变呢?原因在于历朝历代的吏部“以循资格便于己”(《容斋随笔》),用人只需“以差次日月为功能”,
“以简用老旧为平直”,岂不省心省事?久而久之,自然把“斑白处后,晚近居先”一概视为反常的了。这股渗透到各级政权机构中的传统惰性,成了一种千余年间难以治愈的顽症。
在这种传统势力的束缚和压抑下,官吏的年龄普遍老化,年轻有为的人不能脱颖而出,各级政府机构的官僚化和低效率日趋严重。因此,它理所当然地遭到立志改革者的激烈反对。宋代孙洙曾列数资格论的几大罪状:“贤才伏于下者,资格拘之也。职业废于官者,资格牵之也。士之寡廉鲜耻者,争于资格也。民之困于虐政暴吏,循资格之人众也。万事之所以利弊,百吏之所以废弛,法制之所以颓烂决溃而不救者,皆资格之失也!”(引自《群书考索》官制门)这不啻是一篇声讨资格论的檄文。而明代丘浚在其《大学衍义补》中则从另一个角度历数资格论的弊端:“所用者皆衰老之人,衰老之人布满天下,而欲事理民安,难矣。事不理民不安,乱之兆也。”(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第686册)中国古代反对资格论的人颇多,大概数孙、丘二氏最为激烈慷慨了。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君臣,大多是反对在用人上讲资格的,他们主张“建官惟贤,位事惟能”,不以资历阻碍贤才。如汉武帝下诏说,吏民才能卓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汉书》卷六);曹操用人不拘微贱;王安石变法时上来了不少年轻人。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帝国后,破格用人,指示有关部门“毋拘资格选人”。(《续文献通考》卷36)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是金世宗完颜雍。他对资格论的弊害体会较深,曾多次反对。他斥责那些拘守资格论的臣僚说:“日月资考所以待庸常之人,若才行过人,岂可拘以常例。国家事务皆须得人,汝等不能随才委使,所以事多不治。朕固不知用人之术,汝等但务循资守格,不思进用才能,岂以才能见用,将夺己之禄位乎!不然,是无知人之明也。”(《金史》第8卷)
完颜雍的这番话,不但反对资格论,而且多少道破了资格论久久不能破除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才能见用,将夺己之禄”。中国历代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是颇不乏人的。不少人认为不负责任、贪图省事是一大原因。象唐朝董昌曾用掷骰子的方法决定官吏人选,明朝万历年间实行过抽签办法选官,都是可以为这种原因作注脚的。另外,把任命高官要职与安置功臣耆旧等同起来,自然也是使论资排辈这种传统习惯得到长期维护的原因之一。
时至今日,公开把《循资格》奉为法典的自然是罕见了。但是,传统的惰性仍在现实的生活中起着作用。现在是从思想上和制度上彻底清除那个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徘徊了千余年的“资格论”的幽灵的时候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