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所谓“调查报告”的真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2-12-04
第5版()
专栏:

所谓“调查报告”的真相
你报转来《400吨磷肥哪里去了?》的来信清样后,县委很重视,当即责成县供销社调查。问题就出在县供销社的“调查”上。
第一次调查,是县供销社的一名主任只把邢湾供销社批条子最多的那个主任叫到县里,共同商议搞了一个“材料”报给县委。县委将“材料”退回,又列出提纲,要县供销社重新派人调查(可以想象,原“材料”是太不象样了)。
第二次调查,是由县供销社某主任精心安排,派了两名干事带着“框框”去的。这次也只是和邢湾供销社的三个主任见了一下面,既没有开调查会,也没有听取供销社职工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只按批条子最多的那个主任的意见,翻阅了一下出售单据,未与供销社另外两位主任研究,就盖上供销社、公社、大队的公章,匆匆向县委“交账”了!
这次“调查”好在有两点是县供销社无法改变的:一是邢湾供销社进磷肥580吨不能变;二是分配给本公社各大队180多吨不能变。这样,就只能在其他的约400吨上“做文章”了。例如:一是“调查”报告将那个批条子最多的主任批给县里干部和他同乡、亲戚的磷肥,写成了“零售”。什么叫“零售”?在供销社工作的人都懂得,所谓“零售”是指在门市部公开出售,哪有由个人批条和控制出售的叫“零售”?
二是“调查”报告把卖给社直机关干部的磷肥,说成是分配的。这个方案,未经公社党委和管委研究讨论,是供销社那个批条最多的主任送给公社干部作“人情”的。
三是“调查”报告只将批条最多的那个主任另外零批的42吨写上了,并说“最多一次是2.25吨”。据我们了解,他一次批给县委办公室某副主任5吨;批给县供销社某主任5吨;批给他乡亲10吨,是用拖拉机分两次来拉的;批给他一个熟人两次共8吨。听说,还有高价倒卖的。这些情况,县供销社的“调查报告”上为什么不写呢?
邢湾供销社另外两名主任说得好:我们在磷肥分配中是走了“后门”,群众批评的对。错了,我们就承认,就检查!可县供销社的某主任为什么要煞费苦心庇护在磷肥分配中的不正之风呢?原因很简单,这就是他也参与和指挥了这次磷肥“走后门”,而且也搞了不少磷肥去送“人情”。
人们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不将县供销社的“调查”情况反映给县委?其实,我去了。不巧,县委第一、二把手去地区开会了。我又找主管财贸的县长反映,县长说这事归县委办公室管。县委办公室又说是负责财贸的副县长管。我看谁也不愿意管,只有给党报写信反映了。
河北任县邢湾供销社 一干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